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

——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情况报告综述

文/本刊记者 张宝山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7年01月20日 08:42

    201611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进行分组审议,审议115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所作的关于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情况的报告。

    “公开是我们民主和法治实现的根本途径,只有公开、透明,我们的民主和法治才能不断地推进。”在分组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肯定了各级人民法院全面深化司法公开、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取得的明显成效,同时希望各级人民法院进一步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切实做到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

    万鄂湘副委员长表示,中国裁判文书网访问量大,特别是有超过8亿人次的访问量来自海外,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把我们司法裁判的结果向全世界公开了,我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建成全球最大裁判文书网

    “截至今年1016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裁判文书超过2180万篇,访问量突破31亿人次,其中,超过8亿人次的访问量来自海外,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网。”周强在作报告时指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万鄂湘表示,裁判文书的公开数量是全球之最,没有哪一个国家的裁判文书能够公开到这么大的量。中国裁判文书网访问量大,特别是有超过8亿人次的访问量来自海外,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把我们司法裁判的结果向全世界公开了,我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万鄂湘说。

    “庭审的资料、审判的资料网上都可以查到,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和当事人的知情权。只有真正实现了公平公正,才敢于公开,或者说,公开了,就能促进司法的公平公正。”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卫留成表示。

    据了解,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打造了又一个司法公开平台——中国庭审公开网。“这是司法公开的新形式,表明了人民法院公开公正审理案件的勇气和信心,彰显了树立司法公信、努力取信于民的决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罗亮权说,打铁还要自身硬,这样的高要求、高标准,迫切需要法院干警提高司法能力,改变司法观念,适应技术发展和时代进步,全方面提高庭审掌控能力和庭审水平。

    公开裁判文书超过2180万篇,访问量突破31亿人次;地方各级法院通过互联网直播庭审43.2万件,点击观看量11.3亿人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莫文秀认为,报告中的这些数据,足以反映出人民法院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的决心和工作力度。

    “网上公开可以倒逼法官队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对裁判文书的公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辜胜阻认为。

    在作报告时,周强也表示,部分法院公开的信息不够充分。一些法院存在裁判文书选择性上网现象,部分应当上网的裁判文书由于种种原因未上网公开。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新成曾到地方法院进行调研,发现审判信息在网上公开后,本来就案多人少的法院工作量又增加了,所以有些上网的裁判文书出现了一些问题。刘新成表示,人民法院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困难,希望能进一步解决好。

    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法院系统在司法公开工作上确实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之所以能够公开到今天这个程度,是信息技术支撑,建起了信息化大平台,抓住了信息化建设这个牛鼻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其江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公开的“革命”中确实起到了引领作用。大力深化司法公开的效果非常明显,提高了司法公信力,打消了人民群众的怀疑和顾虑。

    “这些年,人民法院在司法公开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成效是非常明显的,三大公开平台,利用大数据来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好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明雯说。全国人大代表何彬生认为,信息化建设还促进了法官队伍素质的提升,全社会法制观念的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诚信意识的有效提升。

    “现在城市要建‘智慧城市’,实现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法院就应研究用信息化来推动‘智慧法院’的建设,进一步运用信息化来实现审判的公开。”辜胜阻希望,人民法院司法公开的信息化建设能在推进法官队伍职业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罗亮权表示,司法公开信息化的运用,在不同级别的法院和不同地区法院的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很多西部边远地区法院,在利用网络技术公开信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局域网和门户网站的建设栏目简单,内容量也偏少,还需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目前,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建设水平滞后,专业技术人才也非常匮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车光铁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有效促进司法公开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进一步统筹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

    “要结合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大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不断完善和加强信息化应用,统筹加快推进‘智慧法院’建设。”车光铁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赵郁表示,在推进司法公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特别关注信息安全问题。他说,人民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法院已基本实现了专网全连通、数据全覆盖,为司法公开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建议法院在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和数据的安全防护工作。

    辜胜阻委员认为,网上公开可以倒逼法官队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对裁判文书的公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建设。摄影/马冬潇

    主动“开门”接受人大代表监督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各种形式,主动加强与全国人大代表的联络沟通。其中,通过邀请代表视察法院工作,创造出“代表广泛参与、深入了解和有效监督法院工作”这一可在全国各级法院推广复制的联络工作新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赵郁、梁晓婧、秦光蔚、何寄华、陈舒、范冬萍等都在发言时谈到了他们受邀参加人民法院工作视察活动的情况。通过走进法院、走近法官,实地视察各级人民法院的工作,代表们在对法院工作有了更深入了解的同时,也为人民法院在深化司法公开方面提出了建议。

    “我曾多次受邀参加最高人民法院和北京法院组织的视察、调研活动,对法院的各项工作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司法公开工作印象深刻,切身感受到了人民法院这几年来在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赵郁说。

    梁晓婧说,我是这一届最高人民法院聘请的特约监督员,直接参与了很多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活动,包括到基层法院进行调研学习,特别是每年周强院长都要亲自倾听特约监督员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本身就体现了最高人民法院阳光司法的实际行动。

    “通过旁听案件庭审,参观数字化法庭和信息化集控中心,感受到了人民法院司法公开、司法为民的理念。庭审直播能让百姓了解庭审情况,增强了百姓对法律的信心。”秦光蔚表示,人民法院邀请人大代表视察工作,就是更好地搭建了民意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更好地确保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各级法院从立案开始就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公开平台,将各个环节都放在民众的监督之下,为打造阳光司法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令人感动。

    何寄华说,对司法公开这项工作,感觉基层在理念、方法、手段和效果方面都做得比较好,建议对各类人民法院应依法公开的内容和方式要进一步加强考核和分类指导。对涉法涉诉这样的信访案件,要主动介入,加快审结,要加大公开的力度。另外,要加大对执行结果公开的力度。

    “庭审是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更是以审判为中心的关键环节。我觉得在对开庭审判过程的公开方面,要狠下功夫。”陈舒说。

    范冬萍视察过最高人民法院和一些地方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她表示,司法公开加大了法院的工作量,能否建立常规化的高校教师或学生到人民法院交流、实习的机制。一方面可以缓解法院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让高校的教师、学生积累更多实践的经验。

    “希望能够加大司法公开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一个是人才上的投入,一个是经费上的投入。”梁晓婧表示,有的法官可能对一些信息化的知识了解得不是很全面,所以应该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另外,希望能够有效解决基层法院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再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法院建设的扶持帮助力度,给予基层法院更多经费、技术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