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测绘法颁布24年:与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密

文/本刊记者 于 浩 特约记者 王瑜婷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7年01月10日 10:43

    当高铁列车疾驰而过,拉近一座座城市间的距离时;

    当宏伟的大桥飞架南北,将天堑变为通途时;

    当你拿着手机,享受导航、打车、订餐等便捷服务时……

    人们可能不会想到,这一切,都离不开地图,离不开精准的地理坐标,离不开一组组详细的地理信息数据。而获取这些数据的,正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数十万科技工作者。而为他们保驾护航的,是1992年制定、2002年作出全面修订的测绘法。

地理信息应用成果显著

    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集成整合其他各类信息的公共基底,也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立业之本。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在测绘法律法规的保障下,测绘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多个部门开展了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问题地图”专项治理、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违法违规行为等专项检查,加大对涉外、涉军、涉密、涉证、涉网测绘活动的监管力度。全国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共开展各类执法检查27000余次,其中开展重大专项执法行动3600多次,切实维护了地理信息安全,有效规范了测绘地理信息市场。

    测绘工作者在我国西部地区进行测绘。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测绘技术、产品模式、服务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针对社会大众对地理信息的旺盛需求,建成了中国区域数据资源最权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自2011年开通以来,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亿人次访问,广泛服务于国家电子政务、不动产统一登记、防灾减灾等领域,成为方便群众的服务平台、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政府服务的公益平台、国家安全的保障平台。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等的迫切需要,3年多来,5万名普查人员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终于查清了全国“山水林田湖”等地表自然资源要素现状、空间分布以及人工设施空间分布情况,形成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地理国情发布与服务系统、地理国情分析报告和图件等成果,全面真实地绘制了首张国家“地情图”。目前,数据发布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面对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网格化的发展趋势,在全国所有地级市和475个县级市大力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建成应用系统5600多个,建设成果在30多个领域、众多部门以及大众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力提高了城市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同时,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升级步伐加快,27个智慧城市启动建设。

“战略性资源”进入经济主战场

    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科学管理决策、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国防建设和百姓生活等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保障服务。

    当“非典”、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北京特大暴雨、泰山森林大火、陕西山阳山体滑坡、天津滨海新区爆炸、深圳滑坡等灾害、事故发生时,测绘工作者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获取灾区影像和地理信息,为抢险救灾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APEC会议召开、冬奥会申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等重大工作的推进,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神舟”飞天等重大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都能看到测绘工作者的身影活跃在一线,为规划选址提供地形图,搭建基础控制网确保工程施工严格按方案进行,开展竣工测量监管工程质量。

    在浙江磐安、奉化,开展服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试点,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提供重要参考。

    在京津冀地区,开展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空间分布监测,为相关部门进行京津冀企业布局规划、污染企业治理、扬尘地表整治等提供真实客观的决策依据和准确详细的数据支撑。

    通过创新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大力推进地理信息应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测绘地理信息逐步从幕后走到台前,以“不可或缺”的姿态深度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地理信息与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滴滴打车到网上订餐,从汽车导航到上百度地图、高德地图查询出行路线,从防儿童走失的定位手表到位置精确至厘米的智能驾考驾培系统……如今,人们通过互联网、手机和各种软硬件设备,便可随时随地获取更准确、更人性化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服务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信息。

    在“互联网+”的时代,地理信息产业通过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跨界融合,催生出许多新产品、新服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图景,被国务院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后,产业发展愈加蒸蒸日上,年产值已达3000亿元,并且保持年均25%的增速。全国从事地理信息相关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约3万家,上市地理信息企业逾百家,形成了涵盖硬件制造、数据生产、软件研发与信息服务的成熟产业链。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投入地理信息产业,产业跨界组合与资本融合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基于地理信息的新型应用和服务正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领域。

为释放新动能,修法迫在眉睫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测绘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社会需求日益增长,对地理信息应用和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现行测绘法部分规定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当前,测绘成果开发应用不够,缺乏有效共享机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和利用不充分、更新缓慢,成果共享机制不健全,存在重复测绘和信息孤岛现象,需要完善机制、明确责任、促进应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张德霖说,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安全隐患突出,影响国家安全。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缺乏统一和有效监督,亟须依法加强管理和指导。

    此外,地理信息生产、采集、利用从专业化向大众化转变,服务内容从静态数据向网络动态数据转变,服务对象从以部门为主向以社会公众为主转变,安全风险不断增大,亟须加强涉密地理信息保护。同时,考虑到我国2008年启用的坐标系统属于国际坐标系统,对采用国际坐标系统进行审批已无必要,国务院拟取消该审批,同时还拟取消地方基础测绘规划备案、下放拆迁永久性测量标志审批权限,这些都需要通过修法予以落实。

    针对《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中国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修订草案)〉的议案》,全国人大财经委审议认为,现行测绘法部分规定已不能适应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现实需要,在地理信息共享、地理信息安全、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保障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相关法律责任条款也不完备,既制约测绘地理信息的广泛普及和有效使用、影响到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更难以保障测绘地理信息安全。

    因此,1031日,受国务院委托,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张德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出关于提请审议测绘法修订草案议案的说明。

/视觉中国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