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民法典应体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汪铁民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11月30日 10:05

    民法典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法律。

    因为在庞大纷繁的法律体系中,民法与百姓的关联最为密切,它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关照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有一种说法:从出生之日起,我们就生活在民法之中。所以,民法典的编纂注定要引起高度关注,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条款,还会引发人们的热议。可以说,对于这部法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话可说。

    正因为民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如何充分体现民意,如何在广泛听取和尊重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凝聚最大共识,是民法典编纂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此,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张德江委员长就指出,坚持开门立法,通过公布法律草案等形式,广泛征求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基层群众和各有关方面的意见,体现民主精神,加强研究论证,努力凝聚立法共识。1010日,张德江委员长在京主持召开民法总则草案座谈会,就民法总则草案修改和民法典编纂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在座谈会上,张德江委员长强调,要贯彻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回应人民期待,通过健全民事法律制度,加强对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广泛听取和尊重各方面的意见,加强立法协调和立法协商,凝聚最大共识。1012日至13日,李建国副委员长到宁夏调研座谈民法总则草案。调研期间,李建国副委员长除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对民法总则草案和民法典编纂的意见建议外,还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等问题,与村民、村干部和企业员工进行交流。

    在召开高规格座谈会的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还采取其他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近一阶段,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多次派出调研组赴各进行立法调研。此外,民法总则草案在网上全文公布后,反响热烈,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共收到6万多条建议。

    由于民法典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立法过程中,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基层百姓的意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说来,编纂民法典,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离不开一系列民法理论的指导,离不开对外国民法制度、实践和理念的借鉴。但是,民法典又不是一个仅仅看上去体系完美的理论产品。套用一句现在很流行的话:一部法律好不好,看“颜值”,更要看品质。而对一部法律来说,品质如何,主要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让百姓满意。中国民法典应该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体现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契合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从内容上看,民法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智慧,反映了普通百姓过日子的规则与逻辑。民法的一些重要原则也都蕴含在百姓的日常行为及心理结构中。因此,在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百姓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应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也是我国立法工作所奉行的一项重要原则。

    当然,与专业人士相比,普通百姓的意见有时可能是感性的、激情的、碎片化的,有时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倾向,有时会失之偏颇,有时甚至会与现代的法治理念相冲突,但这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排斥民意的理由。同时,让百姓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不意味着立法者对百姓意见可以不加取舍地照搬,也不意味着每一位公民的意见都在法律中得到体现。说到底,立法的过程,就是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衔接细密的程序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凝聚最大共识。

    从更长远的意义上说,扩大百姓对民法典编纂工作的有序参与,有利于他们了解立法意图、全面把握这部法律的指导思想和总的原则,从而真正让法律入脑入心,并学会用法律解决生活中面临的许多问题。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