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主体责任如何落实
保护环境,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环境保护的主体和重要参与者。新修改的环保法规定了企业应承担建立环境保护制度、减少环境污染和危害、依法排放污染物、制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依法缴纳排污费等责任,以引导企业遵法守法,主动防治污染,有效促进环境改善和好转。
在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环保法执法检查工作中,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是检查重点之一。通过执法检查发现,全国各地认真贯彻执行新修改的环保法,全社会的环保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企业越来越自觉守法,越来越多的企业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
例如,河北、河南两省深入开展宣传培训活动,着重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培训,强化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新修改的环保法施行后,河北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议进行专题学习,组织专题讲座和巡回宣讲,举办培训班523场,近3万多人次参加。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在法律实施当年就开展了环保法执法检查。河南向重点排污单位负责人发出公开信;省市县人大三级联动开展环保法执法检查,推动法律的贯彻落实。与此同时,两省的环保部门还对重点企业环保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开展警示教育,让企业明确环保义务和违法责任,督促全面落实环保责任。
对于未批先建、违法排污、超标排污、监测数据造假等违法案件,则严格依法惩处。国家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环保法执法检查组介绍,新环保法实施后,环保部积极贯彻,从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落实企业的环保主体责任。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9.7万余份,罚款超过42.5亿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17%和34%。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全国共检查企业177万家次,查处各类违法企业19.1万家,责令关停取缔污染严重排污单位2万家,因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依法对12.3万家排污单位采取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措施。2015年,环保部挂牌督办了17起案件,公布21件典型环境违法案件。
一方面宣传教育,一方面严惩违法,收效明显。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开展的环保法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企业守法意识和自律意识有所增强,履行主体责任整体趋好,对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和总量减排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环境污染治理和经济转型。
天津市开发建设规模最大的保障房项目,采用的是预制装配式技术,有效地减少了建筑能耗,更加绿色和环保。摄影/连漪
尽管如此,仍然还有部分企业有禁不止、心存侥幸、顶风作案,直接导致环境违法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环保部及地方向执法检查组反映:一是不少中小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环境管理能力欠缺,违法直排问题严重。二是一些企业重经济效益,轻环保投入。为减少运营成本,擅自停运污染治理设施,偷排偷放。三是部分违法企业属地方支撑性产业,是利税大户,关停处罚这些企业的阻力和难度增加。四是环保法明确提出企业不公开自行监测信息的处罚要求,但无实施细则,企业公开自行监测信息责任难以落实。
对此,环保部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坚持问题导向和多方协同,坚持“督政”与“查企”并重、严惩违法和规范执法并举,以信息公开为手段,以法律新赋予行政手段和抓大案要案典型为抓手,持续加大环保法实施力度,确保环境治理不断改善。
为了更好地督促企业依法落实主体责任,执法检查组也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和意见: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者要认真履行预防污染、保护环境的法律义务。各类排污企业要严格落实法律规定的治污主体责任,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从源头防治污染。要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做到稳定达标排放。要依法公开企业环境信息,自觉接受监督。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奖惩分明的企业环境信用评级制度体系,对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及其有关人员实施联合惩戒,建立“守信激励”机制,让守法企业真正得到实惠,激发企业治污的内生动力。(文/本刊记者 李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