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要注重挖掘继承与改革创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吉炳轩
9月26日,吉炳轩副委员长一行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家集镇邵棚村调研。摄影/尤小龙
一、要依法支持和保护千百年来大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民间“偏方”和“方药”,使其造福人民。
中医治病要靠高明的医术,这是一个前提,也是一个关键。我们有许多好的传统医术失传了,还有许多好的医术散落在民间,随着人去方失,还会慢慢地失传。我们失传的优秀的、传统的东西已经很多了。对传统中医药中的一些东西,诸如所谓的“偏方”之类,现在急需抢救,再不抢救就可能会永远失去了。有关部门应组织专门的力量,对散落在民间的传统中医的好方、好药进行搜集整理,以继续造福人类。我们的中医药立法,也要支持、鼓励民间的医疗效果明显的“偏方”“方药”的继承、收集和运用。
好的东西要继承,新的东西要挖掘,没有的东西还要创造,这是中医药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现在有许多病中西医都治不了,诸如癌症、一些疫病和一些病毒传染、感染等疾病,也有不少病中医治疗的疗效同西医相比要慢一些、差一些,这都影响了中医的发展。所以,中医要兴旺发达、发展繁荣,就必须要创新,必须要发明,必须要有更新更大更好的发展。我们不能把中医当作古董之宝来看待,只是津津乐道于它辉煌的过去,欣赏它身上留下的历史光辉,而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让其大放异彩。中医要攻关。我们应有决心、有志气、有行动地用中医中药来攻克当前人类社会的一些难治之症,使我们的国宝大放异彩,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走向新的辉煌。中医药立法,要鼓励支持和保护中医药攻关,去努力攻克难治之症。
二、要依法保护中药的生产,特别是一些天然中药的生产,以保证中药的特有品质。
在去年的中医药立法调研中,有群众反映:“中医药亡,必亡于中药”;“中药要毁,必毁于药材”。这话虽然说得刺耳,但很有道理。中医治病一靠医术,二靠医药,高明的中医也要有能治病的中药才能把病治好。良医需有良药,再高明的医生,没有好药也是很难治病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良医难为无药之治。近代以来,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声望不断下降,市场不断萎缩,除了一些医术的退步外,与一些中药的质量不高、质量下降有很大关系。一些中药粗制滥造、炮制方法陈旧,以及病人用药不便等直接影响了中医的疗效。特别是一些名贵珍稀中药断绝,更影响了一些大病难病的治疗。
要振兴中医,就必须要振兴中药。制定中医药法,就要依法来推进中医药的振兴,把我们的国宝挖掘出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益。中药的来源分为种植、饲养和天然采集两种。从实践来看,天然的、原生的中药材疗效要好一些。但由于环境的变化和过度的开发,天然野生的中药资源已十分匮乏,大量的中药药材来源需要靠种植、饲养和培育。要能使人们用上好的中药,就必须要依法保护好中药药材资源,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都要依法保护好,并确保其质量。
中药得益于自然,对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要求很高,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生长生产出来的中药,其品质、品性是不一样的,药效自然也不一样。要生产出好的中药,就要依法保护中药原产地、特殊产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独特生产环境和规范的栽培技术。对于天然野生中药的采集必须在法律上作出规定,要在确保野生资源再生的前提下合理开采,绝不能掠夺式采挖。要严格防止乱采滥挖,致使野生名贵中药药材资源灭绝。对于明令禁止不能采用的野生动植物中药药材,可以鼓励支持人工培育、饲养,进行专营专供,作为中药专用。保护野生,鼓励育养,这在法律上应予以明确。
三、要依法推动中药加工向规范化、精细化发展,以提高中药质量,增强中药疗效。
中药的效能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中药材加工的水平。目前我们的中药材加工在整体上还不如西药的加工水平,同西药在剂量、纯度、便捷和疗效上还有很大差距。中医的针剂、片剂同西药相比,尤其是一些注射用药,提纯明显不够,疗效也明显不足,这在临床上看得很清楚。我们的片剂,个头很大,有丸、有粒、有冲剂,也有糖衣片,但由于提纯和浓度不足,需要用较大的量才能达到一定的疗效。治疗同一种疾病,有的西药用一片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中药成药有的可能得用六七片、十多片才能解决问题。这在感冒发烧、肠胃发炎、消化不良等常见病的用药中非常普遍。制药不精不仅影响了疗效,也影响了信誉、声誉,同时还丢掉了市场。
同仁堂之所以名扬海内外、长盛不衰,就在于其制药工艺严谨、用料讲究。同仁堂生产的药品疗效确实也好。天津的达仁堂、天士力也都有精细的工艺、较好的设备和严格的管理,也都生产出一些社会信誉高的药品。在中药药材的加工上和成药的制作上,我们应将同仁堂精神发扬光大,讲究工艺、讲究程序、讲究质量,做到货真价实。中药的制药,必须要加强对中药药理,特别是中药经过煎熬合成后产生的物理及化学反应所产生的药理变化的分析研究。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更好地去提纯、浓缩制成更好的片剂、丸剂、散剂、膏剂、水剂和针剂。药理不清就制不出好药来。
要加强对先进的、现代化的中药成品加工机械的研发、制造、引用和推广运用。中药材有其特殊性,在制作上要符合中药成药作用疾病的特点,研发出自己的专用设备来。这方面必须抓紧攻关。西药的制药机械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中药成品生产机械设备上,也需要走中西结合的路子,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要狠抓中药加工工艺水平的规范和提高。中药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制药过程的工艺水平。常用中药的人都知道,中药的效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在于熬制的水平。传统的煎药方式讲究不同药物有先煎后煎,大火煎、小火煎,以及煎熬的时间长短等要求。中药汤药依据病症不同煎熬时间有长有短,煎的过火或者火候不够效果都不佳。机械制药也是一样,不是简单地把中药材碾成粉、压成片、滚成粒就行了,而是要配好比例,定好温度、湿度和成药时间。这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奋力攻关。
制定中医药法,就要依法保护中医药的规范加工、精细加工,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和质量水平。中医药是中国的,是中华民族的,但也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人类的任何文明成果都要有益于、作用于、造福于全人类,这才是文明成果的根本意义所在。中医药要兴旺发达,更好地造福人类,就必须要同优秀的中华其他文明一样,敞开胸怀,扩大包容。中医的发展繁荣在于挖掘继承、改革创新。中医药是传统的,但更是现代的。中医药要用现代化的设备、现代化的手段、现代化的诊治、现代化的制药来武装自己,坚持走中西医相互包容、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帮助的路子,这才会有广阔的前景。我们要依法鼓励和保护中医药的改革开放、创造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