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系列讲话,着力聚焦创新成果
文/沈春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法治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为新形势下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应当着力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创新成果,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的研究和阐释。现就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论述,谈一些学习体会。
一、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各种政治方案都想过,都没有行得通;西方政治制度的各种模式几乎都试过,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从制度角度来观察,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第一,推翻了旧的剥削制度和反动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第二,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应该怎样组织?国家应该怎样治理?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这一重要论述,具有多方面的深刻意义。
一是历史意义。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始终是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做出的不懈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始终是同党和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和形成的重要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深刻认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才能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
二是当代意义。现实发展是历史发展的继续。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和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广泛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充分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切实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我们国家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开拓前进的根本制度保障。
三是国际意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建立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必将给世界带来诸多方面重要印记和积极影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巨大的制度优势和内在能动的自我完善发展能力。毛泽东主席1956年曾经讲过:“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当成为当代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必须坚定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自信,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这是一个主旨鲜明、意义深刻、内涵丰富的重大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和法的理论,对于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指引意义。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坚持“三者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三者有机统一”的思想源头,最早可以从彭真同志的有关论述中看到。1983年12月新宪法公布施行一周年时,彭真同志曾经说:“在我国,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也领导人民遵守、执行宪法和法律。坚持党的领导,遵从人民意志,严格依法办事,三者是一致的、统一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最鲜明的特征。
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要求。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者相互替代,都不符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宗旨和原则,应力戒“要么这样,要么那样”的思维和行为逻辑。特别是党的领导这一条,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把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对立起来,更不能用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来动摇和否定党的领导。那样做在思想上是错误的,在政治上是十分危险的。”
(二)坚持“三者有机统一”,必须通过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推进制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这些方面都需要在国家制度上来作出总体安排和顶层设计,需要通过一系列相应体制机制来运行和保证,需要通过公共权力、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和规则范围内来贯彻和实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含着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重要政治思想和理论原则,包含着一整套构建科学、运转协调的重要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领导,为保障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制度载体、实施平台和运行轨道,为实现“三者有机统一”创造了根本制度环境和重要运行条件。同时,坚持“三者有机统一”,为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完善发展确立了根本政治方向和政治遵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三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实践。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根本制度安排的重要论述,拓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这一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有四个方面,即“四个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这就从国家政治制度构建的本原意义上,深刻阐明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民主集中制的根本性、内在性、一致性和不可或缺性,丰富和拓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提升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理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民主集中制,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要义,尤其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应当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在表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涵时,一般是从若干“相互关系”的角度加以概括。即就人民与国家政权的关系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就人民与人大的关系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就人大和“一府两院”的关系看,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看,国家机构职权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就人大内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看,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集体决定问题。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涵的上述内容,是必要的、重要的,但是今天看来概括得还不够完整充分。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着眼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涵的概括,还需要充实完善、与时俱进。最主要的就是需要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制度安排”上,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明确包括在其中、体现出来。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同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不论是在思想上、组织上还是制度机制上,都是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民主集中制,都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属性,都属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题中应有之义。以这样的视角来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就在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上反映和体现出国家的领导核心力量、人民当家作主根本性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民主集中制组织和活动原则,使之成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核心要素。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第一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大创新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发展确立时代新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根本政治制度的重要论述,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高度,赋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以新目标,开辟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发展的新境界。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概念先前已经讲过,那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具有重大创新、先导和带动意义。“治理”(governance)一词,在西方、在中国,都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治理”这一概念的含义有了新的变化,很快成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领域最新潮最常见的概念之一。1989年,世界银行在描述当时的非洲情势时,首次使用“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之后,“治理”及相关概念和理论开始在有关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科学界逐渐流行。1992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的题目就是“治理与发展”。1992年,28位国际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Governance);1995年,该委员会发表报告(Our Global Neighbourhood,中译名《天涯成比邻》),引起广泛关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机构都先后发布相关报告和文件。中国共产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国家治理同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在国际上来看也是第一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在这一进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当更好发挥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撑作用,同时也将实现自身的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二)新形势下人大制度具有重要功能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根本政治制度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新定位新使命新任务,为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广阔空间。其重要意义突出表现为:
一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体制机制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和作用,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改革创新紧密联系起来。在改革中完善制度,在制度中深化改革,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自觉。
二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和作用,把人民代表大会同国家治理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要实现有法有治,而且更要实现良法善治。这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也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新使命。
三是在实现国家发展目标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和作用,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发展目标、也有制度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根本政治制度上的坚强支撑和有力保障。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支撑和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体现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国家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国家活动的根本原则。一切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和延伸,国家各方面制度都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由人民代表大会创制和构建,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都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来展开、来推进。因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制度中具有根本性质,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具有根本地位。这就决定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发挥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支撑作用和保障作用。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国家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形成,奠定和夯实国家良法善治、实现长治久安的制度基础。
——在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下,使执行、实施和监督更加有效、更加透明、更加公平。坚持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并重,有制度、无能力,制度就会徒有虚名;有能力、没制度,能力就会被滥用、错用或者未正确运用。
——实现制度功效最大化、最优化,即不断提高国家和社会治理绩效,实现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治国智慧,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
(本文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