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江河与中国发展

文/杨邦杰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11月16日 14:26

    近十年来,本文作者走遍中国的主要江河流域:西江、长江、淮河、黄河、松花江与黑龙江,研究江河保护、供水、农业灌溉、航运、水电建设与流域发展等问题,推动航道法立法。江河是中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是中国经济持续前进的基础性航道,必须对其保护、利用与发展等课题进行深入地思考。

    家住大江边,从小听惯了船工号子,看惯了江上的白帆。自古以来江河的功能是饮水、灌溉与航运。三十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影响了供水与灌溉。由于大规模的水电建设,河流断流,奔腾的河流变成一串串水塘;耕地淹没,村庄城市迁移、移民,影响了航运与流域生态。十年来,我们对中国主要流域的调研与思考集中在江河的保护、灌溉与供水、航运与水电,以及流域经济发展等领域,并推动航道法立法。

摄影/杨邦杰

一、江河源保护

    江河的保护首先要从源头开始。江河源头是以水源涵养为特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江河源头湿地是涵养水源、改善源头水环境的重要举措。上游的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的重要区段。黄河上游甘肃省以流域为单元、以梯田建设为重点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成功路子,为山丘区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制约因素,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黑土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改造和侵蚀沟治理为重点,大面积推进坡耕地改垄、转变传统顺坡耕种的耕作方式的水土流失治理技术路线日渐成熟。

二、灌溉与供水

    灌溉是江河的主要功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灌溉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是全国平均亩产的1.8倍,是旱地的2.9倍。在占全国耕地面积47%的灌溉面积上,生产出的粮食占到全国总量的3/4,棉花、蔬菜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而且产量稳定,保障了正常年景我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安全。全国434处大型灌区,其完善的渠水田林路系统构成了良好的人工生态体系,是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是农业、农村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利建设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0%,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的68%,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5%,商品粮占全国的80%,粮食省际间调配占全国100%。稳定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就基本稳定了全国的粮食生产。

    近十多年来,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在水资源总量增加不大、污染加剧的情况下,生活、工业、环境保护用水比例不断提高。大量工业项目布设在江河沿岸,不少尾矿库位于饮用水水源上游,大江大河及周边的流动源污染风险较大,直接威胁饮用水安全。在供水能力方面,一些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水源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西北等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城乡供水应急备用水源严重缺乏、保障程度不高,特别是应对持续和严重干旱的能力较弱;城镇供水设施发展不平衡。还有,对于跨行政区的水源地,由于保护和受益主体不一致,保护责任和管理措施难以落到实处,这些也影响了该地区的供水能力。

三、航运问题

    近年来,我们从南到北调研西江流域航运、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淮河航运通江出海通道立项,研究黑龙江航运的特殊性,推动通过航道法。

    水运运输具有运能大、价位低、耗能少、碳排放量低的优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联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优势,沿江地区可以实现生产要素优势互补,促进产业经济转型。长江航运作为沿江物流服务的主通道,连接长三角、中部和西南等三大物流区域,为沿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淮河航运问题的关键是出海口的建设。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淮河因其优良的天然条件,航运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作为重要的省际运输通道和桥梁,淮河在协调推动流域统筹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淮河出海航道是苏北地区东西向重要的水运通道,也是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经多年的规划和建设,淮河航运条件日趋完善,运量逐年增长。淮河入江水道与里下河地区航道网基本可实现互联互通,淮河出海航道由于入海水道一期工程未考虑航运功能暂未能全线贯通。

    西江航运也是关注的重点。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红水河、右江、黔江、郁江、柳江、桂江、贺江,西江流域总面积为30.49万平方公里,西江航运干线西起南宁东至广州,全长854公里,连接南宁、贵港、梧州、云浮、肇庆、佛山、广州等城市,是国家高等级航道。西江航运干线上接右江、红水河、柳黔江与云南、贵州相通,下连北江、东江,经珠江口门出海,是沟通珠江水系上、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水上运输大动脉,是连接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及港澳地区的重要纽带。

    我国航道界河主要包括中俄、中朝、中越、中缅等界河。黑龙江省航道界河(湖)为中俄界河,主要有黑龙江(俄罗斯称阿穆尔河)、乌苏里江、抚远水道、松阿察河和兴凯湖,通航里程2593公里,占中俄界河航道总里程的72.5%,里程长、等级高,是世界上最长的边境河流。黑龙江水系是我国主要通航的三大水系之一,主要通航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及额尔古纳河、第二松花江和兴凯湖、镜泊湖等。中俄界河腹地辽阔,资源丰富,航行条件良好,沿界河区域有丰富的森林、矿产、建筑材料等资源。

四、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

    四川省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游平原之间的过渡带,地表年径流量约占长江年径流总量的1/3。其中,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分别为全国13大水电基地第一、第三和第五位,三江干流技术可开发量8300万千瓦,占四川总量的69.2%。四川水电资源开发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防洪灌溉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建成水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全国第一。

    水电建设是发展清洁能源的需要,但要兼顾灌溉与航运。现阶段水电枢纽通航能力不合理,通航效率低下,已有的通航设施趋于饱和,部分水电枢纽没有规划通航设施或通航设施建设缓慢,严重制约了航运的发展。例如宜宾至重庆金沙江航段枢纽方案存在对航运发展考虑不足、短期内难以整体提高航道通行能力等问题。重庆段航运受制于三峡枢纽的通航能力,船舶拥堵、待闸时间过长、航行周期长,增加运输成本,对地方经济社会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金沙江水电枢纽绝大部分未考虑通航设施,流域交通运输体系随着向家坝电站建设,原有航运秩序被迫中断;已正式蓄水发电的溪洛渡枢纽仅预留通航建筑物位置,至今并未设计和建设通航设施;白鹤滩、乌东德以及金沙、银江电站正在开展前期和施工工作,均未考虑建设通航设施,这都将严重制约金沙江航运发展,难以满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流域经济研究

    沿江地区有运输与供水的便利,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十年来我们对流域经济,特别是长江、淮河与黑龙江流域的经济发展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长江流域人口多达4亿,比整个欧洲大市场的人口还要多,标志着流域地区具有巨大的现实市场和巨大的潜在市场容量,而且这一地区范围跨度大,经济结构的层次比较明显,资源、技术和产业之间互补性也比较强,只要通过协作分工将各省市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专业化生产,再通过联合的统一市场进行优势互补,生产的成本将会大大下降,并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我们推动长三角协调发展,建议安徽融入长三角。

    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也是长三角发展的潜力区。黑龙江是中国的粮食核心生产区,也是中国重工业基地。十年来,我们一直关注着淮河流域与黑龙江的发展。

六、结论

    1.近三十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影响了供水与灌溉。由于大规模的水电建设,河流断流,奔腾的河流变成一串串水塘;耕地淹没,村庄城市迁移、移民,影响了航运与流域生态。江河是中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是中国经济持续前进的基础性航道,必须深入思考其保护、利用与发展等问题。

    2.江河的保护要从源头开始,水源地保护是关键。

    3.所有的工程建设,必须优先保障城乡供水与灌溉。长江流域、黄淮地区、松花江与黑龙江平原,是中国的粮食核心生产区,保证供水灌溉就等于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

    4.水电要建设,但必须对航运、灌溉供水、生态保护有全面的规划,并要科学地实施。当前重点是实施。

    5.江河航运的保障是流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都在江河边。西江上游要通航,长江要扩航,淮河要打通出海口,黑龙江国际航道的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本文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致公党中央专职副主席,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本文为即将出版的《江河与中国发展——十年调研与思考》一书之序。)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