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方位
文/欧阳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八个方面的要求,并开宗明义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这一重要论述,既是明确要求,又是现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两个一百年”目标奋力前行,创造出许多新的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形成和发展着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理论和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一派互相促进、活力无限的景象。要全面准确把握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弄清它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一个重要前提。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欧阳淞。图/视觉中国
一、从理论渊源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渊源和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总会通过理论本身所包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真实而又顽强地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曾深情地说:“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就是对党的责任”。这三个责任,实际上源自于一个立场,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恩格斯说过:“共产主义作为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同样,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一种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上的理论表现和理论概括,因此,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所秉持的这一立场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不仅如此,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理论内涵上也深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例如,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再强调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指出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同时又指出,客观实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为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指明了方向。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这里运用的,就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又如,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既有过去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也有在解决旧矛盾过程中或随着形势环境变化产生的新矛盾,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为,这些矛盾有许多是这个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是躲不开也绕不过去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准确把握客观实际,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这里运用的,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注重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还十分注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形势,部署、推动和总结工作。比如,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要求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又指出,生产关系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这里运用的,就是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与此同时,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还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分析经济关系,阐述经济制度,论证经济布局;充分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尊崇和坚守。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是密不可分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秉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熏陶,并在实践中形成自己在方法论上的新内容新特色。这集中表现在保持战略定力、提高五种能力、注重调查研究、发扬钉钉子精神和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五个方面。其中的“提高五种能力”,指的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提炼和娴熟运用的这五种能力,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最好坚持和重大发展。
综上所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秉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这说明,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具有显著的根与干、源与流的关系。毫无疑义,从理论渊源看,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
二、从空间维度看,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立足的是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年从事理论创作时,想的不是语惊四座,也不是流芳百世。可时至今日,他们的理论却仍能向世界持续不断地发出熠熠四射的思想光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著作是因发现问题而问世,因解决问题而成长,因把握规律、推动社会进步而征服人心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是这样。它立足的是当代中国的实际,“是着眼于顺应和应对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提出来的”。
当今世界、当代中国的情况有着怎样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这是一个非常精辟的总判断。就世情而言,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加快转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不同制度模式、发展道路深层较量和博弈”,能否在世界大变动中把握机遇、在国际大棋局中赢得主动,需要胸怀全局、统筹谋划的大思考大智慧。就国情而言,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又正处于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大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就党情而言,一方面,95年党的历史证明,我们党是一个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理想、宗旨和奋斗目标的党,是一个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巨大成就的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党成立已有95年,执政已有60多年,如何保持青春活力、如何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问题十分现实;党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如何确保党的团结统一、步调一致的问题十分紧要。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应对这些情况、解决这些问题应运而生的。
新理念集中体现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任何治国理政活动,都可归结到谋求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上来,归结到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更新进步上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理念集合,共同构成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新思想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郑重而明确地向世界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宣示,中国梦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此后,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投身改革发展稳定的全部实践活动,就都是围绕着民族复兴的主题,围绕着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成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和集大成者。
新战略集中体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些共同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保障。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科学理论的魅力是无穷的。新理念汇入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战略,三者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里,统一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之中,统一于13亿多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军之中,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当代中国、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曾经指出:“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跟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统一,一个普遍,一个具体,两个东西的统一叫中国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立足的是当代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从时间维度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面向的是21世纪
21世纪虽然过去不到20年,但其整个发展态势已显露端倪。就21世纪的中国而言,将是一个筑梦圆满、再创巨大辉煌的世纪。在这个百年中,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必定会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而美好。当然,“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就21世纪的世界而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将成为时代潮流,国际力量对比将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但“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对于这一点,同样得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要跟上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这里,“脑袋”的与时俱进,就是指的理念、思想、战略的与时俱进。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就是面对21世纪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而准备的制胜法宝。
一方面,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21世纪新问题的解决准备了“锦囊妙计”。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全面依法治国。这就为实现更高水平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供了可能,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出关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提出关于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想,开辟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新视野;等等。这些重要思想连同前面已经论及的实现中国梦的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树立新发展理念的思想等,共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此外,面对21世纪的世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这就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而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同一类现象的本质联系,是会反复起作用的。因此,体现规律性认识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必将对整个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就为21世纪新情况的面对预留了巨大的空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也会是这样。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21世纪必定会有许多不同于20世纪的地方,21世纪的下半叶也必定会有许多不同于21世纪上半叶的地方。这就要求指导21世纪实践的思想和理论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如列宁所说:“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这是痴想。”但是,“这条道路的方向”“引导走这条道路的是什么样的阶级力量”等情况还是需要知道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能够做到这一点。它虽然不可能穷尽21世纪的一切具体情况,但却为13亿多中国人民指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方向;它虽然也不可能为21世纪的中国提供解决所有问题的具体方案,但因为它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能够海纳百川,吸收一切真理性认识,能够实事求是,面对新的实践寻求新的解决之道,并将其中的精华不断上升为新的理念、思想和战略,充实到自己的体系之中来,因此,它能够为未来问题的解决提供极大可能。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成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本文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