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主
文/徐显明
近期,两份有世界影响力的报刊对中国作出了截然相反的排名。一份是英国《经济学人》“民主指数”排名,中国名列137位,排在伊拉克、阿富汗之后;另一份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世界最好国家”排名,中国名列17位,排在爱尔兰、韩国之前。相同的中国,为何评价会有如此天壤之别呢?中国这般“非民主”国家为何又能入列“世界最好国家”呢?看来不是中国有问题,而是评价中国民主的标准有问题。
研究后发现,“民主指数”排名设计的5类60个指标竟无一个与中国实际相符。拿一人一票、多党竞选、三权分立等来衡量中国,无怪乎中国在某些指标上只得零分!这份指数报告的荒谬就如同评价只有拿刀叉吃饭的人才是文明人一样,拿筷子用餐的中国人只能排入野蛮之列了。这份排名虽遮蔽不了中国民主进步的事实,但它发人深省: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民主?世界上是否只有《经济学人》所主张的一种民主?
一、民主有一副普罗透斯般的脸
民主从产生起就不是一种定义,而是像希腊善变之神普罗透斯那般有着多副面孔。古希腊民众因怕能人擅权,便定期对令人生厌的名人进行投票,将才华出众者逐出城邦。这便是有名的“贝壳放逐法”,是人类最早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民主”。苏格拉底因思想太过深刻,在五百人议事厅上被以微弱多数票决定处死。这是人类最早的所谓“司法民主”。在古罗马斗兽场上,是否杀死败倒的角斗士,由观众的多数决定。这是人类最早的“剧场民主”。民主被认为是动员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的有效方法,但历史上雅典、罗马、佛罗伦萨、荷兰的民主都是被外来军事入侵打败的,这就是史有定论的“无效民主”。北美十三州因只纳税而无代表进入议会所以要求独立,开创了代议的“美国式民主”。英国用法律一点点剥夺王权,最后权力皆交付议会,王权仅成象征,始成法治的“英国式民主”。法国在广场上根据集会者欢呼声大小决定路易十六的死活,被称为复活罗马传统的“法国广场式民主”,是典型的“多数人的暴政”。一个女人因不满《人权宣言》中人权的主体都是男人,写了《女人权利宣言》而被处以绞刑,被称为“男人对女人的民主”。太平洋岛国帕劳用全民投票击溃美国的军事托管,在“票箱中产生了共和国”,被推崇为“公投民主”。埃及、也门、利比亚等国连年动荡难安,皆因有接连不断的“街头民主”。民主既成就了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毁掉了一些国家和民族。马克思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中指出:“全部问题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那么,到底什么是民主?
中央政法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显明。图/视觉中国
马克思主义诞生前,所有关于民主的理论和实践都只是形式意义上的。民主的历史约有2500年,其中2200年是失败的。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权都从未做到由“多数人统治”。《共产党宣言》讲道:“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从一开始就与历史上的民主观有本质区别。它强调阶级与个人相统一,认为获得无产阶级的统治权才算获得民主;强调实质与形式相统一,认为民主的形式应为民主的实质服务;强调国体与政体相统一,承认民主既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使用暴力,又意味着形式上承认人民主权,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强调手段与目标相统一,认为民主既是汇聚人民意志和力量的手段,也以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为目标;强调政治与经济相统一,认为民主是上层建筑,归根结底由生产关系所决定并为生产关系服务。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从根本上揭示了民主的真谛。
民主从古典到近代再到现代,几经历史发展。从多数决、少数服从多数发展为尊重少数,再到国际事务中“磋商取得一致”;从直接民主到代议民主;从选举民主到协商民主;从民主至上到民主服从法治;从多数人统治到社会共治;从民主管理到基层自治;从形式民主到实体民主,民主已是人类关于公共治理理想、价值、伦理、方法、制度的集合概念,任何试图以一人一票或两党竞争等单一方式解释民主的努力都已显得那么幼稚和落伍于时代。
二、我们需要怎样的民主
民主之于中国仅有百年。自辛亥革命始,世界上所有的民主形式我们都尝试过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内阁制、总统制、多党制不一而足,但统统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即以民主为追求,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甚至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一直在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之路。那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民主呢?
第一,我们需要实质民主。这个实质民主,毛泽东同志称为“人民民主”。它不同于以自由资本为基础的美英式宪政民主,不同于高税收、高福利为特点的北欧式社会民主,也不同于以政党轮替为特征的竞争民主。人民民主是以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为目的的实质民主,是将个人民主与集体民主融为一体的新型民主。它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本质特征。
第二,我们需要有实效的民主。民主不是拿来看的,是要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的。能够达成善治的民主才是有效的民主,才是好民主。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以下八个标准:其一,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其二,看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其三,看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其四,看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其五,看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其六,看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其七,看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其八,看权力运行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这八项皆能做到,民主就是有实效的。
第三,我们需要有效率的民主。民主是人类社会迄今最好的政治形式,但并非完美无缺,它与生俱来的缺陷就是高成本、低效率。在人数如此众多、差异如此重大而又实行单一制的中国,如果每项国家决策都要一人一票,这个国家必将陷入瘫痪。以10亿人有投票权计,即使仅10%的人反对,那也将达到1亿,这差不多相当于两个英国。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因此,必须找到一个既能集中人民意志,又能消除异见的办法,这就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克服民主弊端的伟大发明,是人类民主宝库中的中国智慧,是一种高效率的民主制。
第四,我们需要广泛的民主。这集中体现在贯穿于中国特色民主实践的群众路线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方法,始终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实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统一,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主体地位;始终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听民意、广聚民智、广集民力,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使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与民主权利的真实性、民主形式的多样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第五,我们需要有秩序的民主。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当民主的形式与法治发生冲突时,民主必须服从法治,这是民主消弭情绪化而走向理性的世界性经验。要吸取中外广场民主与街头民主最后都只能葬送民主的历史教训,让民主在法治保障下运行,在程序范围内运作。要严防脱轨的民主与无序的民主,更要反对“大民主”和无法无天的民主。
第六,我们需要适合于自己的民主。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有些民主形式虽好,但若不适合于我们则毫无意义。人类关于制度文明的所有成果,我们都可借鉴,但不会照搬照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我们所需要的民主,靠我们自己创造。我们已走出了一条内生式的、由人民群众自下而上推动和党内民主自上而下带动共同推进的、既借鉴人类制度文明优秀成果又有自己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
三、民主政治的中国特色
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未来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方式时就提到:“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改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人民代表大会本身。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按照宪定原则和程序运作而形成的一套国家制度。其基础是选举制度,它关乎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举制度有三个历史性跨越:一是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由乡镇扩大到县一级;二是从等额选举发展为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内的普遍的差额选举;三是从城乡按不同人口比例发展为按相同人口比例产生人大代表。这三大变化是中国选举式民主的三大进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第二个内容是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我们实行单一制,但在中央和地方进行事权划分,以调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第三个内容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民主政治在民族问题上的制度安排。第四个内容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都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以保证国家的统一团结,保证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统一高效。第五个内容是国家机关间相互关系的制度。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我们实行一切权力归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地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切国家机关皆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皆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皆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我们决不搞西方宪政民主。
图/视觉中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除此以外,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发明了“协商式民主”。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目前协商式民主正向广泛多层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一个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程序便捷、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正在形成。协商范围和渠道也正从政党协商向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司法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组织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方向发展。协商民主是减少社会对抗、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最具时代特征的沟通式民主渠道。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农村,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始于农村。1983年,广西农民最早创立了一套农民自治制度,拉开了中国基层自治式民主发展的序幕。历经30多年演进,农村、城镇社区、企事业组织皆在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自治模式,并已制度化、法律化。基层自治式民主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行直接民主的一场制度革命,是最有生命力的草根民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民主又有实质性发展。一是民主理念有新提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最新内容。二是民主政治的法治化水平全面提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提出,“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三是进行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权力制度改革。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政务公开、司法公开等制度的建立在中国民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四是民主形式更加丰富。“网络民主”方兴未艾,通过网络表达民意更方便直接;双周协商常态化,协商民主进入成熟期。五是以税收法定及预算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民主取得实质性进展,以精准扶贫、全面脱贫为目标的民生民主扎实推进。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我们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总结起来,如下几条弥足珍贵: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根本前提、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核心、是根本目的,依法治国是根本途径、根本保障。三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的领导要贯穿民主政治建设全过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灵魂和政治基础。
——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民主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立足中国、立足实际、立足需要、立足实践。要正确处理好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治、民主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循序渐进、依法推进。
——坚持中国特色民主观。民主是国家制度,是国家价值观,必须坚持人民民主观、坚持制度民主观、坚持实质民主观、坚持发展民主观,坚决反对形式民主观、普世民主观、宪政民主观。
——坚持民主与国家治理相结合。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意,使民主发展与国家治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优质的民主必然表现为优质的治理,优质的治理必将助推实现优质的民主。
(作者为中央政法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