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要我说”到“我要说”的政风之变

文/致远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04月13日 09:34

    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世界展示首个执政成绩单,本刊提出“这次人代会上出现的社会敏感话题和热点话题,折射出的是中国领导人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更展现出他们开放和自信的心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全国人代会上不断发出的政治表达和表情,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他们奋力向前、敢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自信……”两年之后,这种民主、开放、自信的政治表达已经从中央领导集体逐步渗透到各层级官员,成为一种集体行为。

    3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就“人大监督工作”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党务部门预算何时公开?”这是谁也没有料到的重磅问题,也确实是关注度高的问题。

    “这个问题有点难。既然已经问到了,我就初步了解到的情况作简要回答。”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修文的坦诚出人意料。“部门预算都应当依法公开,目前公开预算的党务部门在不断增加。下一步将督促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部门预算公开力度。比如,去年中央党校、中编办、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等向社会公开了他们的部门预算,而且一些地方的党务部门也公开了本部门的预算,数量都在不断地增加。下一步,我们将积极督促和支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部门预算公开的力度。”刘修文说道。

    仔细分析刘修文的回答,坦诚的态度是前提,据实的内容是根本,按法律办事是要义。如今,像刘修文这样在网上网下不同舆论场都能获得称赞而不是拍砖的部级官员越来越多。这种舆情大致可以证明,官员越是坦诚开放,越会得到公众理解支持,而越是回避、敷衍、强势,越会被逼仄到舆论的墙角,难以全身而退。

    比如三年前,一位被称为“拉部姐”的女记者,因为部长们在北大厅通道里的躲躲闪闪,上前拉拽部长接受采访而“一炮走红”,成为舆论热点。事件发酵后,次生灾害是网民看到部长们对热点事件躲躲闪闪的态度,质疑不断,导致部长们更加不愿意接受采访。

    再看今年,部长们四次通过北大厅的通道,前两次在“部长通道”接受记者采访的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已有20多人次。313日,新闻中心工作人员不仅提前发布消息称将有部长主动接受采访,而且告诉记者早点到。84分,国资委主任肖亚庆第一个到达。尽管前一天已在梅地亚中心举行完记者会,但他还是就国资委自身改革如何进行、国企改革如何创造再就业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为了等待前面的部长回答完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一旁站了10分钟,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据统计,当天有11位部委负责人站到话筒前,回应舆论关切。而像杨传堂、陈吉宁、袁贵仁、肖亚庆、徐绍史等部长不仅在“部长通道”回答问题,而且还在新闻中心召开专题记者会。今年15场专题记者会,部门一把手全部到会应答,与以往相比,开放程度再进一步。

    从过去记者对部长们的“围追堵截”,到如今北大厅采访秩序的井然有序;从部长们被动的“要我说”到主动的“我要说”;从低头遮脸匆匆而过到微笑等待侃侃而谈;从在新闻中心里接受采访的副职到一把手主官……一年又一年的全国人代会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官民的沟通,既不能鸡同鸭讲,也不能敷衍塞责,更不能不闻不问。面对热点关注,只要官员能够及时回应关切,就一定会赢得民众的理解。而一旦遮遮掩掩,不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就会引发舆论批评,甚至谣言满天飞。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

    李克强总理认为,现代政府的一个很重要标志,就是要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各部门要主动释放公众期待的信息,积极回应舆论关切,坚定社会信心。

    从这三年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信从容、务实担当,彰显出坚定而鲜明的执政风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前行,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国的自信和开放。这些变化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为中国政治带来了一股清风。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