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养老服务业亟待驶入“快车道”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02月19日 14:32

    为应对“银发”浪潮的冲击,运用法治手段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去年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

    张德江委员长十分重视这次执法检查,专门作出批示,要求通过执法检查,进一步推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全社会依法维护老年人权益的良好氛围,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落到实处。

    去年9月和10月,由王胜俊、沈跃跃、张宝文、陈竺4位副委员长带队的执法检查组分别赴山东、贵州、北京、湖南、广东、山西进行检查,并委托其他25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进行自查。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王胜俊副委员长在代表执法检查组向会议作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时表示,尽管这些年来,各地各方面就应对人口老龄化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国老龄事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法律实施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这其中,养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尤为突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王胜俊副委员长指出,养老服务业现状总体上与中央要求和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绝大部分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养老机构的布局结构不合理。他建议,要通过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等措施,加快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摄影/ 郑俊彬

    养老服务业遭遇发展“瓶颈”

    自1999年我国进入人口老龄社会后,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来势猛、占比高和“未富先老”等特点。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12亿,占人口总数15.5%,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1.37亿。预计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

    在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下,我国加快了社会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如今,上海市浦东新区等42个地区开展了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并带动周边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江苏、贵州等一些地方探索打造居家养老与社区照顾、上门服务紧密结合的居家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送上门的居家服务和走出门的社区服务;北京朝阳区、河南洛阳市等地通过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系统、集成养老服务功能、运用“互联网+”等办法,开创各具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新模式;一些地方还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城市特困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城乡低保家庭中的失能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

    然而,执法检查组发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难以适应来势汹汹的“银发”冲击波。“绝大部分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综合利用率较低,服务覆盖区域和服务人群有限,服务内容单一,社会化专业水平不高,广大居家老年人难以就近享受到方便多样的社区服务,社区养老的依托地位亟待夯实。”王胜俊副委员长就此指出,养老机构的布局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城区“一床难求”,郊区农村养老院多有空置的状况;有的地方公办养老院的功能定位不够明确,支持社会力量办民办养老院的政策措施不到位;面向失能、高龄等特困老年人的护理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严重短缺。

201556日,几名老年人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的文化服务及工艺品展台前交流手工艺品制作的心得。摄影/ 潘旭

    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我国的养老政策作了这样的定位。而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的养老方针则是“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从“支撑”到“补充”折射出“十三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我国养老政策的新思路,即居家养老的“龙头”地位更加凸显。

    这样的养老理念得到了委员们高度认同。“服务体系建设中特别强调家庭的作用,现在讲社会政策要兜底,家庭是第一支柱,在服务上强调家庭成员要履行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现在的定义非常好。”辜胜阻委员说,经济的供养,解决钱的问题,但是老年人的照料不只是钱的问题,还有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

    王乃坤委员更是用一组数字来诠释中国人的养老习惯。“我曾经看过一组数字,我国2.12亿老年人当中,90%是在家养老,7%是在社区,就是社区的托老所,也叫日间照料,白天来、晚上走。只有3%是在养老院,进养老院的老人,在农村就是五保户,在城里就是三无老人。”她说,无论是从这个数字占比来看,还是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来看,家庭还是重要的养老场所,居家养老应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要真正走出这条中国特色的养老之路,离不开社区的依托和机构的补充。“居家养老必须要有社区服务功能的支撑才行,如果老人在家打一个电话,通过社区服务就能够解决问题,我想多数老年人还是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王乃坤委员说,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养老功能的投入,在这方面舍得花钱。

    “要建立完善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鼓励引导家庭成员依法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责任。”王胜俊副委员长在作报告时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各级政府在加大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养老服务,大力培育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完善服务网络;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兴办家庭式、社区型养老服务机构,促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推动医疗资源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满足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强化供需衔接,切实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人性化、多样化的社会化服务,夯实居家养老基础地位、发挥社区养老服务依托作用。

    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堪忧。执法检查组在检查中发现,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家庭空巢化加剧,农村老年人普遍缺乏应有的服务、照料和医疗,一旦生病或失能,生活艰难。

    “我经常回农村,农村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老人一直在家里,他的子女都在外面,有的孩子四五年都没有回一次家,有的时候连电话也打不通。”列席本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巨晓林深有感触地说,像这样的情况,国家可以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

    雷温芳代表则认为,应将农村贫困老人纳入社会养老,加大对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的支持力度,定期对老人进行体检。同时,她建议,将农村幸福院和老年活动中心纳入“十三五”规划,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到来的严峻形势,切实解决老龄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问题,让老人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发展。

    对此,王胜俊副委员长在作报告时指出,各级政府要高度关注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加大城乡统筹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农村老龄工作水平;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农村养老机构改革,新建改扩建规模合理、功能实用、设施齐全的农村五保供养机构,优先为空巢、失能、高龄、贫困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服务;鼓励城市养老机构与农村养老机构建立对口支援和协作机制;在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改革等工作中统筹考虑农村居民养老的长效保障机制;发展农村社区服务,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疾病护理与康复等设施网点。 

    (文/本刊记者 梁国栋)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