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让青山绿水常在

——湖北省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监督纪实

文/ 黄书祥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01月11日 08:49

    20155月,湖北省宜昌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两项重要决定,即“关于对城区运河水体及两岸公共绿地实施永久性保护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城区生态红线保护的决定”。这是继2014年以来该市人大常委会综合使用多种履职手段,采取一系列监督动作,依法强力推进生态建设之后,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以生态建设为主线谋划监督大棋局的又一举措。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强调,要站在战略、全局、政治、发展的高度,以清醒的认识、切实的行动,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制度发力打好人大决定“组合牌”

    “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真正下决心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宜昌市人大将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用法治思维对生态建设进行总体谋划和制度设计,督促建立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20145月,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率先作出“关于加强城区生态建设的决定”,随后又密集出台加强城区山体及水域保护、对城区运河生态公园等第四批公共绿地实施永久性保护、批准置换王家河公园部分公共绿地等多项决定。促成市政府编制完成《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2013—2030年)》及相关专项规划,制定宜昌生态市建设规划,出台《宜昌市城区饮食业油烟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城区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完善。

    201519日,宜昌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了《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2013—2030年)〉的议案》,并作出了批准环境总规的决定,由市政府组织实施。522日,该市人大常委会再次作出了两项重要决定,即“关于对运河水体及两岸公共绿地实施永久性保护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城区生态红线保护的决定”,已累计分5批对建成的35块城市公共绿地依法进行永久性保护。

    继国家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之后,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率先作出决定划定生态环境保护三条“红线”,以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将全市48.83%的国土划定为生态功能红线区,将29.99%的国土划定为水环境质量红线区,将16.65%的国土划定为大气环境质量红线区,实施生态环境分级管控。对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实行严格保护,禁止大规模工业和城镇开发活动,严控排污。同时,要求大力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十大生态工程”建设。明确到2030年,宜昌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环境质量清洁健康,资源利用高效持续,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实施议案办理三年行动计划

    近年来,宜昌市人大每年都围绕重大民生问题确定大会议案。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4年以来新明确的工作重点,人大议案办理聚焦城市生态建设。宜昌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将16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加强宜昌生态建设,打造山绿水清天蓝城美宜人之城的议案》列为大会唯一议案。

    议案提出,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大力实施“十大工程”,打造山绿水清天蓝城美宜人之城。特别是在推进城市新区建设时,应当同步规划、同步推进生态建设,高标准打造,走在全省前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生态环境破坏了再去恢复,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该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蔡运华、赵儒铭提出,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生态建设监督要落实到指标上,使整治有目标,年度有计划,还要重督办。

    宜昌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由领导挂帅,成立全面加强城区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高位组织推进,完善综合考评体系,给相关部门列出城区生态建设任务分解表和项目进度时间表,计划用三年时间,给人大代表和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通过构建生态制度体系,保护好宜昌特有的丘陵山体、水系、林地、湿地、河湖,保护和建设好“三楔四廊”生态网架,构建环城森林屏障和长江两岸绿色走廊,打造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山水新画卷。

    自此,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开始全力督办该议案,并列入三年监督计划,持续三年跟踪办理,力争议案办出成效,留住青山绿水蓝天,为市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多管齐下专题询问显威力

    助推生态项目建设重在多管齐下。宜昌市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组织集中视察等多种监督形式,督促市政府理顺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出台并实施加速推动城区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

    为强力推进生态建设,2014530日,宜昌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城区生态建设专题询问。在对有关生态建设情况充分调研、认真梳理、综合分析后,列出问题清单。询问中,参加提问的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都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切中要害、敢于真问。市人大代表赵晓俊向市政府提问:“城区两座热电厂粉尘污染严重,市民关注,政府多次承诺关闭,为何迟迟关闭不了?”市政府副市长刘建新在会上向市民作了检讨,并郑重承诺年底前关闭城区两座热电厂。

    之后,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对专题询问内容进行了整理,列出了20个需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解决的问题,纳入到全面加强城区生态建设的审议意见中,以常委会文件形式交付市政府研究处理,并要求市政府相关部门在会后3个月内把处理情况书面报告市人大常委会。

    宜昌市人大常委会此次开展的专题询问得到了湖北省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作出重要批示:“这是发挥人大监督作用的好范例。”

    开创“专项整治”重点督办新模式

    宜昌市人大常委会突出生态建设监督重点,对群众关注度高、影响面广的突出问题,实行“专项整治”重点督办模式,制定出倒逼监督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月推进,全程跟踪。确定关停城区安能和美联两座热电厂、改造沿江12个排污口、治理宜昌运河等三项整治任务。

    经过多方督办,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41031日,宜昌城区运行多年的安能、美联两座热电厂正式关停,市民再也不受烟囱粉尘的侵扰了。据测算,宜昌城区大气二氧化硫含量下降60%,煤粉灰污染大幅度降低。至2014年年底,宜昌城区沿江12个排污口整治工程竣工,完成全面改造;市级财政投资1.6亿元,完成了宜昌运河中下游综合整治和景观建设,将宜昌运河打造成城市河流生态廊道、城市景观休闲廊道、城市文化展示廊道,昔日污水四溢、垃圾成堆的宜昌运河已呈现出水清、岸绿、景美的可喜局面。市人大代表“关于加强运河整治的议案”通过3年时间的办理,已经圆满收官。20155月,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将运河水体及两岸公共绿地纳入了永久性保护范围。

    生态环境保护仍在路上

    在宜昌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推动下,市政府加快实施了一系列生态项目建设,包括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及生态修复、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三河十库”水环境综合治理保护、城市添绿增景、绿色交通、蓝天工程、点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整理美化亮化等“十大生态工程”。目前,“十大生态工程”已全面启动,部分项目已初见成效。

    宜昌市委、市政府召开大气污染防治专题会议,再次研究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划定生态环境保护三条“红线”,宜昌出台最严大气污染管控方案。严管工业企业污染、扬尘污染、机动车(船)排气污染、燃煤污染、油气污染、秸秆焚烧污染、城区饮食业油烟污染。对污染管控不力、被通报批评两次以上的责任单位,取消评优、评先、评文明单位资格。对不落实污染管控措施的企业和相关单位,由行业主管部门依法依规处理,并责令限期改正。对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企业和相关单位,依法严厉查处,并列入黑名单,在经营、投融资、进出口、工程招投标等13个方面依法予以限制和禁止。

    从201551日起,宜昌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秸秆露天禁烧工作。各地加强巡查和抽查,成立禁烧综合执法组,分片包干,严格执法,首例罚单已经开出。

    宜昌市政府还成立了市扬尘防治联合督查专班,重点开展施工工地、主干道路、渣土运输、物料堆场、裸露泥地等扬尘的防治专项督办检查,凡防尘设施不到位的、PM10超标的,一律停工整改。截至目前,市住建委已对宜昌市346个在建建筑工地开展质量安全和扬尘防治大检查,市环保局也加大了对建材、化工、燃煤发电等重点废气排放行业现场检查频次,严查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监督企业排污设施正常运转。

    随着人大决定和人大系列监督措施的逐步落实,生态项目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红线保护行动的加快进行,宜昌这座城市宜居宜业宜旅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