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人大:监督助力百姓“菜篮子”
文/陈健
金秋时节,庐山北麓,江西省九江县新合镇利民村凌华蔬菜基地一片盎然生机。这是九江市近年来倾力打造的“菜篮子”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也是市人大常委会长期殷切关注、监督支持的成果。
给力“全过程督办”
近年来,随着九江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菜篮子”成为人大涉农代表建议的高频热点议题,代表们从保障供应、质量安全、平抑物价、助农增收等方面,纷纷建言献策,为“菜篮子”工程建设把脉支招。
人大代表持续多年的聚焦热议,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一项以城郊蔬菜基地建设为抓手的“菜篮子”惠民工程计划得以出台。从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新扩6000多亩蔬菜基地,到2013年城郊蔬菜基地恢复至2万亩,到2015年则发展到4万亩。
“菜篮子”工程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菜农和农企,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从2013年开始,九江市人大常委会一改往年一次集中视察的做法,对“菜篮子”工程的启动、实施、完成情况进行全过程介入式监督,支持和促进政府兑现承诺,取信于民。
为掌握“菜篮子”工程实时推进的情况,市人大常委会专项督查组深入一线建设基地,详细了解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管理及销售渠道情况。针对当前基地普遍面临的电力设施不足、用工难等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查组在督查报告中敦促市政府及相关责任部门给予支持和解决。其中,关于理顺基地建设管理职责、完善绩效考核和扶持奖补办法的建议,直接促成了《九江市城郊蔬菜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相关条款的修订。
较真“满意度票决”
2013年12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对市政府关于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审议意见办理情况进行了满意度测评,但因满意票未过半数而交政府重新办理。将人大审议意见全文发还政府重新办理,这在九江人大尚属首例。
2014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主任会议专题研究对市政府重新办理该审议意见的督查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审议意见强化法律法规宣教、强化源头监管、强化人员经费保障和推进监测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进一步落实情况,采取普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逐条逐项对照检查,特别是对基层农产品质量检测站所建设存在的问题,督促市政府一抓到底、确保落实。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市农业局局长胡卫东在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议意见重新办理情况时郑重表示。目前全市已建成一个市级监测中心和12个县级检测站,实现了建设项目全覆盖;市级监测中心依托国家项目支持已完成升级改造,县乡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站所建设基本完成,绝大多数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已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联系会议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已经出台,应急演练正在筹备之中。
助通“最后一公里”
“基地蔬菜销售主渠道不畅,绝大多数基地蔬菜进不了城区蔬菜批发市场交易,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蔬菜流通“最后一公里”问题较为突出。由于销售环节和中间费用多,造成消费终端和基地批发的价格反差较大,如前段时间市场西红柿价格2.5元/斤,而基地批发价格在5角/斤以下,相差五倍之多。由于生产、营销信息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应用于蔬菜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运作,基地在结构调整上盲目性大,滞后于市场价格波动,常常陷入量大无市场无价格,价高有市场而无产量的经营困境,有时当天采摘的蔬菜,销售收入抵不上采摘工人的工资,因而干脆直接烂在地里,造成惨痛损失。”2014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对城郊蔬菜基地建设运行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发现了这些问题。
在综合各方意见、建议所形成的调研报告中,调研组如实指出了当前基地建设存在的重建轻管、经济效益低下等现象,特别是蔬菜流通的瓶颈制约问题,并相应提出了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快产销对接和强化服务指导等建议。
此后,由政府主导,市农业、商管等部门分工协作,一项旨在打通基地蔬菜流通“最后一公里”的工程分三个步骤紧锣密鼓地展开。第一步,协调市浔阳蔬菜批发大市场、九江新雪域农产品物流园降低进场门槛、减免有关规费,划定1000平方米的区域用于基地自产蔬菜的批发;在全市各大农贸市场和沃尔玛、联盛、大润发等各大超市设立基地蔬菜销售专区。第二步,在不影响城市规划和市容交通的前提下,发放蔬菜进社区准入证,允许蔬菜销售直通车进入社区在规定时段和地点销售自产蔬菜;扶持每个城郊蔬菜基地在九江城区建立5至10个便民惠民蔬菜直销店,规范和优化配送渠道,让老百姓买到放心、价廉、质优的新鲜蔬菜。第三步,鼓励城郊蔬菜基地与超市、学校、工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建立产销对接关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将有效缓解“菜贵伤民”和“菜贱伤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