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让中国道路更加宽广通畅
汪铁民
世人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掀开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大幕,全会描绘了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待,凝聚起力量和智慧,更鼓荡起勇气和信心。
所有对中国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否认近三十七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也只要对中国稍有了解,就会看到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紧迫而繁重。中国经济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人口结构变化、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压力等,都是“拦路虎”。中国社会也仍在深刻转型,社保、教育、医疗等问题,都是“硬骨头”。未来五年,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我们才能完成最后的冲刺。
“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表述,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宣示,是中国人民历经无数苦难与辉煌之后所形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共识。
历史告诉我们,法治从来都是同国家、民族和百姓的命运息息相关。什么时候我们厉行法治,国家就繁荣,民族就强盛,百姓就幸福。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更加充分地证明,正是依靠法治,我们才能创造中国奇迹,使民族复兴之势不可阻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无比宽广通畅。今天,我们已步入复兴之路的关键一程,一方面,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梦想; 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场景下,法治的作用就更加凸显出来。为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
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处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第一线,对于确保“十三五”规划的全面贯彻落实负有重要的使命。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大将会发挥多大的作用,将会有怎样精彩的表现,特别引人关注。
“ 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表述,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宣示,是中国人民历经无数苦难与辉煌之后所形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共识。
在前不久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张德江委员长强调指出,要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建议》,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准确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紧围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好人大立法、监督、代表等各项工作。这实际上是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立法权是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通过立法来推动和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人大的一项重要使命。为此,要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加快重要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并举,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如果说,“十三五”规划是一个伟大的构想,那么,如何确保这一伟大的构想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不跑偏,人大监督的强力护佑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共有260 多万名五级人大代表,他们活跃在各条战线上,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希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够看到他们更加精彩的表现。
三十七年前,法治的重建,使中国的命运被彻底改写,我们也由此步入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今天,我们再度高擎法治的大旗,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