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中国式的“邻避效应”

刘文学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4年05月14日 08:40

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是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引自百度百科)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环保技术的发展,虽然邻避心理仍然是普遍现象,但在国际社会人们对邻避设施的反应却已不如当初。面积仅1300 平方公里的日本东京湾是世界PX的主产地之一,总部位于东京的JX 日矿日石能源公司更以年产PX260 万吨位居亚洲首位。JX 日矿日石能源公司下属有11 座制造所,且都距离居民区不远,有的甚至与居民区距离不足100 ,其位于川崎的PX 工厂与居民区之间的距离不到5 公里PX 企业与附近居民呈现出一派和谐相处的景象。

然而, PX 建设项目却每每在中国引起重大的环保风波。如,2007 6 1 日,由于PX项目距离人口密集区过近,厦门市民集体“散步”表达反对意见,项目随后停止,迁址漳州;2012 10 月,位于镇海的炼化扩建一体化项目遭到部分民众的连续抗议。宁波市经与投资方研究决定: “坚决不上PX项目;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再作科学论证。”

同样是PX 项目,却遭到不同的对待,根源在于: “邻避效应”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而现阶段中日两国影响因素的构成又不一致。

有专家总结了导致“邻避效应”的五个心理与认识因素:不信任政府和项目发起人,知识与信息欠缺,对问题、风险和成本的狭隘和局部的观点,对邻避设施的情绪化评价,一般的和特别的风险规避倾向。在这五个因素中,不信任政府和项目发起人是中国邻避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说穿了,中国老百姓最怕一些企业把环保设施停机不用,却想着法子“偷放”“偷排”,找政府,一些地方政府却又不管。

“邻避效应”影响因素构成结构不一样,让在转型期中国发生着的一些邻避事情呈现出一定的中国特色。从根本上看,它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让所有的地方政府能够真正理解“权为民所用”,建立健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科学机制,落实民众对地方重大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决策权。

编 辑: 张学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