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宁夏的大气魄
2013 年9 月28 日,世界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煤制油项目在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工建设。摄影/ 王鹏
在西部地区中,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面积最小。地方虽不大,却正焕发着活力。
今年7月下旬,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带队的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组深入宁夏基层,调研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情况。
一路走下来,尹中卿最为感慨的是,当今的宁夏与他上世纪90年代末去时相比,已然是天壤之别,各方面变化非常大。“过去13年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宁夏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抢抓机遇,艰苦奋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尤其是清真产业,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社会进步等各方面事业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二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间,宁夏响亮地提出了“建设富庶、开放、美丽、智慧、幸福、平安宁夏”和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对此,尹中卿希望宁夏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为实现目标,更加奋发有为,克服困难和挑战,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特色产业迅速发展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宁夏改变以往工业较弱的局面,优化工业产业布局,逐步呈现出以能源工业为基础、以原材料工业为主导、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优势明显的特征。
“以沿黄经济区为核心,宁夏所属地市结合实际,各有侧重地推进工业强劲发展。”尹中卿说,银川市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重点发展能源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新型纺织、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石嘴山市主要发展光伏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质能源、专用(特种)汽车等新兴产业,还被列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吴忠市以太阳山新型能源化工城和青铜峡现代铝业新城为依托,发展煤化工、铝材和镁合金、生物制药等产业;中卫市重点发展造纸、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固原市大力发展马铃薯、草畜产品加工、回药种植与加工等产业。
从实际出发,宁夏还大力发展羊绒、枸杞、酿酒葡萄、生物发酵等特色优势产业,助力经济增长。目前,世界40%以上的原绒、欧洲70%以上的精仿绒、中国60%以上的精品无毛绒都在宁夏集散。宁夏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重要的羊绒原料集散地和羊绒制品加工基地,不仅形成了原绒采购、水洗绒、无毛绒、绒条、羊绒纱线以及羊绒衫、羊绒制品的生产及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而且完成了我国唯一的羊绒制条技术地方标准。
同时,枸杞干果产量18万吨,位居全国首位;酿酒葡萄种植面积51万亩,居于全国前列;生物发酵水平国内领先,是全国重要的抗生素原料药和玉米淀粉发酵生产基地之一,硫氰酸红霉素占国内总产能的60%,四环素占国内总产量的60%,泰乐菌素占国内总产量的80%。
给尹中卿深刻印象的是,宁夏作为我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还十分注重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经济,比如“牛羊肉加工、清真食品、伊斯兰服装服饰及用品等行业都取得较大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产品向阿拉伯等地区出口”。
在一片向好的形势之下,宁夏的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实现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264.5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326.64亿元,年均增长1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1999年的18.8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64.04亿元,年均增值22.52%。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宁夏不断加大了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等领域的投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尹中卿向本刊记者介绍说。
在基础设施方面,宁夏建成了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沙坡头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城市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包兰线惠农至银川段增建二线工程已基本建成,铁路运营里程达1029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5万公里,比1999年增加约1.6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达到1324公里;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391万人次,是1999年的1倍多。此外,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宁夏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率也达到50.7%,比2000年提高约17.9个百分点。
在生态环境方面,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以加快构筑沿黄绿色景观、贺兰山东麓生态防护、中部干旱带防风固沙和六盘山水源涵养四大绿色屏障为抓手,实施了“六个百万亩”生态林业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万多公顷,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92%下降到50%左右,草场植被覆盖度由“九五”末的30%提高到60%多,改造和恢复湿地面积85.4万亩,沙化面积年均减少48.8万多公顷,是全国唯一实现“人进沙退”的省区。
在民生改善方面,宁夏基本建成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增收渠道也在不断拓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9年的4473元提高到2012年的19831.4元,农民人均收入由1999年的1790元提高到6180.3元,年均分别增长12.14%和10%。“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自2005年以来宁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每年在全国人代会期间以代表团提交建议的形式,积极争取中央各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解决了不少问题。”尹中卿说,今年,宁夏代表团提交了关于请求国家将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列入产业扶贫试验区的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列为重点处理建议。这成为宁夏连续9年第12件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点处理建议。
尹中卿告诉记者,通过办理重点处理建议,负责督办的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积极协调,作为建议承办单位的各个国家部委也高度配合,逐步解决了一些事关宁夏各族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中部干旱地区75.88万人口饮水难问题得到全部解决;中部干旱带发展高效节水补灌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建成的高效节水补灌工程达70多处,建设规模逾115万亩;南部(固原地区)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宁夏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不断推进;“黄河善谷”获得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
深化改革,打造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过13年的西部大开发,宁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宁夏的西部大开发存在着经济总量小,整体实力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基础不稳,调结构转方式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偏低,社会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尹中卿认为应引起足够重视。
“十二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间,宁夏响亮地提出了“建设富庶、开放、美丽、智慧、幸福、平安宁夏”和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些宏伟目标,尹中卿表示,宁夏应继续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更加奋发有为,克服困难和挑战,深入推进革开放。“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金和重大项目支持。”
为谋寻更大发展,2012年9月,宁夏自治区向国务院提交的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终获批复,“这被视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受制于经济整体实力弱及资金匮乏,使得试验区建设仍面临不少困难。对此,尹中卿建议尽快细化落实国家关于建设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支持政策,同时实行差别化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推动试验区快速发展。
尹中卿还表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是宁夏加强与阿拉伯世界、穆斯林国家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希望宁夏再接再厉,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国际性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进而成为我国与阿拉伯世界对外开放的窗口。” (本刊记者/李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