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贫富差距
市场经济理念的萌芽肯定在中国出现过,但市场经济理念的成熟、完善、理论化和系统化应当最主要还是西方经济学的贡献。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也应当算是西风东渐。
这种实践理论来源的途径很容易造成感情上的隔阂。在实践中一旦出现问题,人们就容易把它归结为市场经济的根本缺陷。如,医疗体制市场化后,人们就很容易把“看病难、看病贵”当作是市场化和公益性对立的体现 ;贫富差距拉大后,人们又很容易认为贫富差距是市场经济惹的祸。特别是把贫富差距拉大归结为市场竞争原因的人比较多。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它有两个重要的特性 :一是相对于计划经济的货币化,各种发展的福利主要以货币的方式配给 ;二是充分竞争是分配的依据和途径。市场经济的这两个特性让财富分配的差异在社会上显性化,它的实质是个人发展要素、资质差异的货币化。这种以充分竞争为基础的货币化的差异符合社会伦理的基本要求,具有自发的公平性,而且很难无限制地拉大,因为个人发展要素、资质的分布从总体上、长时间来看具有一定的均衡性。
但现在我们社会在财富分配上存在着另一种差距。这种差距的根源按照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的说法是腐败和垄断,它的本质是权力的货币化,它在个人贪欲的支配下能够快速地拉大社会的贫富差距,而且没有止境。这样的贫富悬殊天然地不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受到人们的排斥和唾弃。正是因为这种贫富差距的道德缺憾,所以,它总是偷窃市场经济的道德。比如,虽然这种差距的根源是非市场化的,可它总喜欢和市场纠缠在一起,它用部分竞争掩盖完全竞争,用形式竞争代替实质竞争,总之,权力造富游戏最害怕的是充分的竞争。
现在,社会上有两种论调 :一种是利用人们对均贫富的向往,夸大市场竞争对贫富差距的拉大作用,煽起人们对市场经济的不满 ;另一种是把权力造富的脏水泼到市场经济头上,污名化市场机制。这两种论调存在的根源复杂,既有感情认识上的原因,更有利益的羁绊,但最终的后果都是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延长权力和垄断经济的寿命。市场经济不符合权力经济的利益,所以尽管在中国早就出现过市场经济的萌芽,但是,在它成长、发育、完善的过程中却总是充满了风风雨雨。(成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