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王昆:来自延河边的红色艺术家

本刊记者/夏莉娜/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增刊  浏览字号: 2013年03月04日 16:35

    她13岁投身革命,14岁参加八路军西北团。她是从延安走来的红色艺术家;她是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在歌坛,她有“伯乐”的美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她是1989年我国首届金唱片奖的获得者;20世纪90年代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她是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第五届至第八届委员,曾出席党的十一大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

    王昆家住在北京东三环十里河桥南一个闹中取静的小院里。她是我采访的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当中最忙碌的老人之一。她不是出去参加会议,就是出席其他的社会活动,特别是要过春节了,反而比以往更加忙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眼前这位皮肤白皙细腻,眼睛炯炯有神,嗓音洪亮,精力充沛的老人今年已过了87周岁。 

    牢记周总理的告诫

    王昆拿出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河北代表组的合影照片。在这50个代表中,她还能叫出大部分人的名字。她回忆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周总理对自己的关心。她说:“我那年正准备到天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是由苏联声乐专家授课。在人代会上我见到周总理,说起此事,总理很严肃、郑重地对我说:‘你也要去学洋唱法?你去学习,当然是好事。但是,总理把话锋一转告诫说:‘学归学,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什么叫成功?就是你学过之后还要保持原来的特色,你的特点是属于北方那种高亢、明亮的嗓音,吐字也很清楚,这些都不能丢掉。不能让我们再也认不出你来!什么叫失败?那就是我们听收音机时,不知道哪里来了另外一个人,经别人提醒,才知道,噢!原来是王昆呀……’总理还举了几个当年唱民歌的老同志,由于学了西洋唱法没有学好不再受群众欢迎的例子,要我引以为戒。进中央音乐学院之后,苏联专家称赞我说,虽然还不到30岁,却已是全国人大代表、名演员,还肯离家到天津来上大学,真是‘英雄’。我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两年多,其中有得也有失。乐理知识系统了;学习了钢琴;在音乐艺术全方位的知识里又扩大了视野。但也走了些弯路。后来我对总理语重心长的告诫有了更深的理解。” 

    心中如“仙”的梅兰芳

    “在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您印象最深的是谁?”

    “我印象最深的是梅兰芳先生。他是我这一生当中认识的第一位演员。我还在咿呀学语时,梅兰芳的剧照就在我母亲陪嫁的梳头镜子背面和脸盆底下。‘她’穿着一身艳丽的戏装,每当脸盆里盛满清水,‘她’头上的珠珠翠翠就会闪烁摇曳起来,梅兰芳在我心里是‘仙’。1953年,我和梅兰芳先生都是赴朝鲜慰问团总团的委员。那次梅先生因年事已高,我因患感冒,我们同时受到慰问团总团长贺龙的照顾,让我们先于自己的剧团随他到达丹东休息一下。而后,所有的各界代表团、剧团都是乘大轿车从沈阳到丹东的。一路上,万人空巷,特别是剧团的大轿车不止一次地被群众挽手截住,说是要看梅兰芳,老百姓说只要见一次梅兰芳这辈子死了也值了。那几天丹东街上熙熙攘攘。有一天,忽然离我们住的招待所不远的一个小理发馆被群众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窗子上趴满了人。音乐家马思聪从里面冲出时,有人问:‘你贵姓?’答:‘我姓马’,人群中有人大声喊了一声‘他就是马连良’。电影局副局长司徒慧敏跟着挤出来,有人问:‘你贵姓?’司徒答:‘姓梅’,群众欢呼沸腾。事后我问司徒慧敏:‘你怎么可以骗人家?’司徒是广东人,他笑答:‘这种骗系(是)有益无害的喽,你没听见群众在那里说么?看见梅兰芳,这一辈吉()()都不冤了。我能让这么多人一生满足,岂不功德无量?’当晚我将司徒慧敏冒名顶替的事告诉了先生,他微微一笑,然后细声细气地对我讲述了许多从旧社会和到了新中国以后观众如何热爱他、崇敬他的故事……他说得那么得体,丝毫没有自我得意的意思。”

    “19557月召开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我记得很清楚,77,会议是分组讨论。先生在北京代表组,我们河北代表组和北京代表组同住在一个饭店。那天,他送给了我这张他的签名照,我始终珍藏着这张照片,还收进了我从艺60周年出的纪念册里。”

    “1957年,我们曾一同出国参加苏联隆重举行的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庆祝活动。那次出访中国代表团中文艺界的成员有梅兰芳,还有老舍、田汉、巴金、许广平、阳翰笙等人,我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记得我们参观苏联国家美术馆之后,乘大轿车回旅馆,梅兰芳坐在第一排靠走道的位子上。苏联的司机拐弯时减速不够,致使先生从座位上摔下来,全车的人为之大惊,一齐从自己的位子上站起来,只见先生双手紧紧抱住刚刚得到的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等人的画册,直挺挺地坐在走道地板上不动,用他那细细致致的、柔柔软软的嗓音,不紧不慢地说:‘不要紧的!不要紧的!我是怕摔坏了我的画儿,手没扶着,怪我自个儿!怪我自个儿!’让我看到了心目中的神仙般的大艺术家最普通、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人生最美夕阳红

    王昆的老伴周巍峙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长期担任我党和国家文艺工作的领导人,最为人所熟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是他谱曲,《十里长街送总理》长诗是他所写。他们生命中的每一步都充满着不可或缺的缘分和相濡以沫的感情。他们1943年结为夫妻,到今天已走过漫漫近70年岁月。在20世纪60年代上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周巍峙担任总指挥部的领导工作,王昆则是《农友歌》的演唱者。这对夫妇的美满婚姻,在文艺圈内外有口皆碑。今年周巍峙97岁,王昆88,让记者感叹这对耄耋之年的夫妻有着如此的风采。

    王昆

    简历

    1925年出生在河北唐县。她1937年赴晋察冀边区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参加妇救会,19394月参加了八路军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1944年春在延安鲁艺音乐系学习,并调入鲁艺工作团,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员。1945年在歌剧《白毛女》的首场演出中扮演喜儿。代表作品有《南泥湾》《秋收》《夫妻识字》《陕北道情》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实验歌剧院演员,1954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后历任东方歌舞团艺委会主任、东方歌舞团团长。还受聘担任东方华夏艺术中心任总监、理事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委员。20059月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有歌坛“伯乐”的美称。作为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王昆获得国家颁发的金质奖、巴基斯坦总统授予的“卓越明星”勋章,获得我国首届金唱片奖,被誉为“德高望重的歌唱家”。

 

编 辑: 向航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