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森:在科技岗位上奋斗了几十年
本刊记者/夏莉娜
他在20世纪50年代从事热电、冶金许多大型工程建设,在鞍钢、本钢、首钢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被评为鞍山市特等劳模、全国劳模、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曾十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才三年就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在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大会上作了《向全国人民汇报》的发言,被誉为青年技术人员与工人相结合的楷模。
胡兆森是个思维活跃,非常热心的老人。
不久前,胡老在家里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他今年虽已85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谈吐间充满着科技人的现代气息。
鞍钢有五位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熟练地从电脑里一个个文件夹中找出了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的老照片。
他讲述道:“建国初期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工业。20世纪50年代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像钢铁、机械、煤炭和造船等都在东北。所以一届人大的时候,东北选送代表的城市最多,辽宁省24名代表,沈阳市25人,旅大市(现在的大连市)12人,本溪市5人,鞍山市6人和抚顺市7人。实际上,辽宁总共就有79名代表了。这张照片是1954年在鞍山市当选的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主席台上的合影。前排左起,这5个人分别是:孟泰,邵象华,张明山,我,沈策。鞍山市是以钢铁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共有6个代表名额,除了这5个人还有韩天石。他当时是鞍山市市委书记,正在主席台上就坐,所以照片上没有他。”
欢呼宪法诞生喊哑了嗓子
胡兆森讲述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这是我最难忘的大事之一。当时我还写在了日记里。不过现在日记本在大纸箱里不好拿。记得在1954年9月15日开幕当天,我们就听取了刘少奇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刘少奇的报告长达三个多小时,代表们对报告不断热烈鼓掌。”
“从9月16日到18日,代表们认真讨论了宪法草案和刘少奇的报告。9月20日,全体会上宣读修正过的宪法草案全文后,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了表决。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会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激动,都兴奋不已,场面非常热烈。全场的代表都站起来,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代表们的一片欢呼声中通过。”
“大会通过宪法后,在回驻地的车上,我们仍然兴奋不已,欢呼不止。宪法的诞生也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呼拥护,老百姓都自发地上大街游行,高呼着拥护宪法的口号。我们的车开得很慢,大家一路欢呼着回到驻地,我连嗓子都喊哑了。”
大会于9月28日圆满闭幕。由于临近五周年的国庆节,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邀请参加国庆观礼。胡老说,我们是在天安门城楼两边的观礼台上。游行的人们走过观礼台时都向观礼台上的全国人大代表们热烈欢呼。游行队伍抬着巨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模型进入广场时,保卫着“宪法”的工人和农民徐徐地将“宪法”打开,出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八个大字,全场立刻欢腾起来,热烈欢呼和鼓掌。
坐在毛主席后面听相声
“我记得1954年第一次在北京开会是住在东四的一个招待所。后来我们还住过前门饭店和新侨饭店。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开全体会都是在中南海怀仁堂。这张照片是会议间隙在怀仁堂后花园里由新华社记者拍的。左边第一个是王崇伦,左边第四个是我,右数第一个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
“每次开大会我们都能见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大会休息时,许多代表都幸福地围在毛主席周围。记得有一次大会,给代表安排了晚上的专场曲艺节目。当时发的请柬没有座位号,我们几个年轻的代表就提前去占位子,抢先占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座位后面的位置。那次我坐在毛主席后面,他老人家很高大,我看节目时眼睛总在看毛主席。我清楚地记得,毛主席在听侯宝林说相声时很入神,听到好笑的地方,他老人家开怀大笑,连椅子都在动……”
在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发言
两年后,即在1956年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胡兆森被安排在大会上发言,题目是《向全国人民汇报》,他汇报了自己大学毕业后,在本钢、鞍钢如何连创全国佳绩,如何又好又快地完成鞍钢热电厂的电力建设等任务。当时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领导同志都坐在主席台上听他发言。胡兆森的汇报受到这些国家领导人的称赞。这在当时的工业界传为佳话。这个来自基层的青年科技干部也因这次发言很快被更多代表认识。
胡老告诉记者:“当时杨海波是省里负责青年团工作的,他通知我,让我在大会上发言。我本来不想讲,讲什么呢?在人大代表中,有很多著名的专家、教授,还有许多著名的劳模和英雄,怎么也轮不到我啊。杨海波说让我发言是省里定的。在发言的三四天前才告诉我,时间很仓促。我连夜写讲稿。那次大会发言后,很多代表才对我有了了解。有好多代表来找我,说我的发言很好,给了我很多鼓励。天津一位大学的校长我本来不认识的,后来也找到我了。廖梦醒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还送给我一本有她的画作的画册……”
一个借水方案的合理化建议
一位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才三年的年轻人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是非常难得的。胡老回忆说:“1951年我从上海交大机械系动力学专业毕业。在上海市各大学应届毕业生大会上我作为毕业生代表满腔热情地作了典型发言,表示坚决服从国家分配,决心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做人民最需要的工作。不久,我从南方奔赴北方。到了沈阳,我才获悉将被分配至鞍山钢铁公司工作。”
1953年是鞍钢三大工程(即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施工的高潮年,几万名工人在工地上开展着劳动竞赛,纷纷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力争在年底提前竣工,为祖国献上新年贺礼。七号炼铁炉包括透平鼓风机等主体工程完成得很顺利,但在生产老厂区的土建施工中,突然新发现地下有日伪时期留下的多种地下障碍物严重影响施工,而炼钢发电的生产又不能停,这使得透平鼓风机系统的循环水泵站无法按期竣工。正当从冶金部到公司上下都为此感到十分焦虑的时候,胡兆森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地提出一个重大的科学借水方案的合理化建议,终于保证七号炼铁炉不仅按期还提前一个多月竣工。
当时的东北日报以头版头条大篇幅报道了这个喜讯,还宣布鞍钢公司授予他重大合理化建议奖。《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发表了一篇名为《成长——记模范技术员胡兆森》的通讯,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还围绕他的事迹拍摄了新闻片。1954年,胡兆森以模范技术员的身份当选为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科技岗位上奋斗了几十年
胡兆森从1951年起在鞍钢、本钢、首钢任技术员、工程师期间多次被全国总工会评选为全国劳模,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受到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他先后在冶金部、国家科委从事科技创新的领导和管理工作。1985年被国防科工委、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国防军工协调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国家科技岗位上奋斗了几十年,并在每个工作岗位上为中国的建设发展作出颇有建树的贡献。
胡兆森
简历
1928年出生在浙江的杭嘉湖平原千年古镇——西塘。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大机械系动力学专业。1951年起在鞍钢、本钢、首钢任技术员、工程师,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在冶金部、国家科委历任局长,国家科委委员,党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航、同济、合肥工大,上海工大的兼职教授。从1982年起,曾连续兼任三届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人和生活圈委员会副主任二届,全国科协科技专家出版基金委员会副会长二届,水电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特邀顾问、航天部高级顾问,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国际合作交流基金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副会长、顾问,中国海峡两岸交流协会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