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在乡村特色产业链上发挥代表专业特长
近年来,淮安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全市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代表领衔发起、市县镇人大联系指导、部门单位邀约共建、专家团队技术支撑”的工作机制,创新建设“人大代表助力乡村特色产业专业工作室”,充分发挥代表的专业特长,精准对接农民群众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多元化需求,更好地接地气、察民情、惠民生、助发展,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实践,助力乡村特色产业聚力乘势,加快发展。
在“建设”上下功夫
小载体成为大舞台
今年,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在开展人大代表“进乡村促振兴”履职建功主题活动中,明确提出以培育拓展一批优秀人大代表乡村特色产业工作室为示范,由市、县(区)、镇三级人大联动组织,动员部分全市五级人大代表,以因地制宜帮助发展乡村特色项目为内容,组织开展“六帮”行动,即通过帮助产业项目选择、特色项目产业链建设、技术指导、劳动技能培训、资源要素协调、特色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做示范,强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以“1+6+N”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阵地为打造目标,完善专业工作室的工作制度、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办公设备等,为代表们开展履职活动提供更好的保障。从乡村自然禀赋、产业基础、未来发展和代表特长等方面着手,培育和推广一批体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特色项目,以更高质量的种子、更高效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智慧农业、技术培训等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目前全市已因地制宜建立了45个不同类型的乡村特色产业代表专业工作室。
以“六有”为乡村特色产业工作室标准,按照“有鲜明标识、有特色产业项目、有领办代表、有履职阵地、有常态化活动、有示范成效”的标准建设。不断加强学习培训,线上经常性向代表推送特色产业发展动态、特色项目产业链建设、优秀代表履职事迹等信息资讯,帮助代表知大势、懂政策、明职责;线下带领大家学习产业项目培育要点、资源要素保障、技术指导、法律法规等专题知识,不断提高代表的业务素养和履职能力,初步构建数字平台与实体平台同步融合、基础平台与专业平台互为补充的一体多元代表履职阵地。全国人大代表李叶红领办的特色林果专业工作室,通过组织联网、阵地联建、难题联解、服务联手、实事联办,充分利用石马山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的技术、人才、资金优势,加强村企互动,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搭建便民服务桥梁,助力强村富民。淮阴区高家堰镇人大主席团整合优势资源,在高堰村天赐福蔬菜种植基地,成立了由懂农业、懂法律的6名人大代表组成田头代表专业工作室,将代表工作与一三产业相结合,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了田间地头,为人大代表联系产业带头人,指导农业发展、解决群众问题提供了极大便利。淮安区苏嘴镇“杨汝州”代表专业工作室采取“代表+农业专家+农户”相结合的方式,构建“1+3+N”代表履职平台,成为代表履行职责,服务“三农”,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履职平台。
在“形式”上多创新
小融合发挥大作用
专业工作室设立形式上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全市各地的乡村特色产业工作室在机制和模式上不做硬性要求,可以包括专业工作室、联络站、联系点、代表联盟等。同时积极探索不同镇村、不同产业项目工作室各自适合的机制和模式。
日常活动 “请上来”与“走下去”相结合。工作室把有需求的群众“请上来”,开展好“代表接待群众日”活动,每月在工作室举行1—2次群众接待,每次接待活动提前公告活动内容和代表信息,为群众联系代表提供便利。成立以来全市工作室共接待群众10000余人次,收集和反馈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00余件,方便代表全面了解群众个性化需求。“走下去”组织代表们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敞开心扉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做到问题在一线收集,帮办在一线落实。
工作室活动涵盖技术服务与推广、代表讲坛与帮办宣传、成果调研与问题反馈等。涟水县“谷田稻香”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覆盖成集镇永锋村及周边地区,以永锋村500亩有机大米为主,在领衔代表陈会的带领下,团队代表和志愿者共同努力,通过提供稻麦种植技术、农技服务等方式,促进了当地稻米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发展。定期组织稻麦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为群众提供现场指导和教学;开展农技服务下乡活动,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解决种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编制并发布农业技术手册和种植指南,方便群众随时查阅和学习。设立“谷田稻香”代表讲坛,定期邀请领衔代表和团队代表分享他们在种植业和乡村振兴方面的经验和故事;通过讲坛活动向群众传递家乡的美好和变化激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结合重要节日和农时开展民生宣传活动宣传乡村振兴政策和成果增强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定期开展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方面的调研活动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意见,为制定更贴近实际的工作计划提供依据;建立群众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处理群众的反馈意见。

“谷田稻香”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是全市代表工作室活动的缩影。盱眙县管仲镇虾稻综合种养专业工作室用心联系服务养殖户,通过调研、接访、回访及向上对接、争取等方式,前期对农户进行虾稻综合种养推广宣传,协调种养产品投入和整体规划;中期做好养殖户的技术指导与跟踪;后期根据养殖户需求,及时帮助解决种养殖产生或衍生的各类问题,并联系提供技术、相应资源支持等,加强与养殖户联系,并接受养殖户的监督。洪泽区蔬果专业工作室的刘卉代表每年举办5次以上农业技术培训班,培养科技人员15名,受训人员达500多人次,无偿帮扶困难户菌种、果树苗及生产资料等。
在“选题”上花力气
小切口汇聚大民生
工作主题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引导五级人大代表中的种养大户、农技专家、创富能人等,重点围绕全市优质稻米、小龙虾、绿色蔬菜等五大产业集群,8条市域全产业链建设,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和农民所思所盼所愿所需,找准人大代表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切入点、着力点,开展精准帮促活动,使特色产业聚链成势,做大规模,增强效益。
涟水县芦笋种植服务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立足于国家芦笋设施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万亩芦笋种植基地,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和专业知识优势,做好日常有需求群众来访接待工作,科普宣传芦笋专业知识,开展芦笋种植培训,帮助芦笋种植户解决种植、销售难题,反映种植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持续壮大芦笋产业,创建的“春竺”牌芦笋成功入选江苏农产品品牌目录,目前全镇芦笋种植规模3万亩以上,销售产值6.8亿元以上, 带动农户1000多人家门口就业,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周毅强调:“乡村特色产业代表工作室不仅要建好,更要用好,要真正发挥作用,使工作室成为推动一个个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催化剂’。”目前全市各具特色建立的45个乡村特色产业代表专业工作室,工作内容涵盖了全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市县镇三级人大组织实施,五级代表积极参与,架起了连心桥,打造成为联系群众的“技术平台”, 搭起了新阵地,代表能够发挥特长优势的“展示舞台”,托起了致富梦,致力于解决群众难题的“专业高台”,丰富了代表联系群众新机制,拓宽了代表联系群众新渠道,有力地助力了强村富民,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贡献了人大智慧和力量。
下一步,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将在“规范”、“培优”和“提质”方面进一步努力,认真总结经验,查找短板不足,通过举办县区人大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推动乡村特色产业代表专业工作室进一步完善发展、提质增效,为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强村富民,赋能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