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重庆 > 新闻报道

让代表感受"家"的温馨

江北区积极创建“人大代表之家”工作纪实

来源: 重庆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09年07月20日 15:21

    规范的人大代表公示栏、整洁的代表学习园地、宽敞的代表活动室……7月14日,在随同江北区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各镇(街)人大(工委)负责人、区人大代表参观江北区"人大代表之家"建设活动中,记者发现,江北区试点建设的"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工作站"都已经相当完善和规范。"我们将在全区铺开建设'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工作站'工作,让代表们都能够感受到'家'的温馨。"该区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一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高标准严规范的建设

    今年3月16日,江北区人大常委会第44次主任会议通过了《江北区人大关于建立"人大代表之家"工作意见》,并成立了以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董小平为组长,常委会副主任李义龙、副巡视员彭德宣为副组长,常委会各工委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人大代表之家"指导小组。为推进此项工作,该区人大常委会决定在观音桥街道、大石坝街道和鱼嘴镇进行试点,试点时间从2月至6月下旬。试点结束后,将在全区全面展开,力争年底全面建成。

    在7月14日的"人大代表之家"建设现场会中,记者看到,在三个试点街镇的代表之家、代表工作站,都严格按照《意见》要求标准建设:每个代表之家、代表工作站都有格式规范的标牌;每个代表之家都有平均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场地;包括代表之家工作职责、代表学习培训制度、代表视察专题调研制度、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代表议事制度在内的六项工作制度都挂上了墙;含有代表照片、姓名、单位、电话等信息在内的代表工作栏挂在"人大代表之家"显眼的位置。

    此外,各"人大代表之家"还建立完善了"六簿"、"两册"和"一记"。"六簿"即代表活动登记簿、选民来信来访登记簿、学习活动考勤簿、接待选民登记簿、批评建议登记簿、先进事迹登记簿;"两册"即代表花名册、上级代表联系下级代表花名册和人大工作大事记。

    联系群众的桥梁和阵地

    "代表之家和代表工作站建起后,我充分利用自己在社区工作的便利,利用各种机会接待群众,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江北区人大代表王伟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情况:本月初,观音桥街道造纸厂社区86岁的选民沈文贞杵着拐杖,手里拿着请人写好的条子,颤颤巍巍找到王代表,王代表接过老人家手中的纸条一看,上面写着'我要找人大代表,请人大帮助我,我的房子不能住人了'。"说到此时,王代表还很激动,"就这么几句话,它解读了我们人大代表在群众心目中的分量。"在安顿好老人家后,王代表立即到重庆造纸厂清算组找到负责人将老人的情况如实相告,希望他们处理。造纸厂非常重视,立即派人去对老人房屋进行了维修。

    这只是代表之家建立后,代表联系选民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江北区"人大代表之家"试点街镇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组织代表接待走访选民500余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600余条。代表们积极提出建议意见,相关部门已妥善处置涉及群众利益问题20余件,督促办理代表意见建议10件。与此同时,各试点街镇充分利用"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工作站"这个平台,广泛开展了集中学习、视察调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试点建设期间,各试点街镇已集中学习12次,开展视察调研活动15次。

    "代表之家的建立,搭起了代表与选民沟通的平台,加强了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代表直接倾听选民的意见建议,及时掌握选区内的社情民意,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同时也能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体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增进上下的理解沟通,促进良性互动。"江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董小平认为,建立代表之家能更有效地发挥代表作用,提高代表活动质量,增强人大工作活力,提升代表工作水平。

    记者 吴婷婷 通讯员 姚红 田霞

    《公民报》 

编 辑: 李杰
责 编: 李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