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 视点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

齐建国

来源:   浏览字号: 2006年06月13日 00:00
  循环经济理论的产生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形成完整一致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人们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循环经济诞生伊始便肩负着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使命,其理论体系虽仍在发展之中,但已经对实践产生了较强的指导作用。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是互促共进、密不可分的。

  循环经济理论的萌生与发展
  从理论渊源上看,最早系统分析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循环与利润率变化时,马克思认为,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即所谓生产排泄物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是生产条件节约的一个途径。虽然马克思没有使用“循环经济”一词,但从他的一系列分析中可以得到三点理论启示:一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资本循环过程中的生产条件节约;二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应该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三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一种资本逐利的行为。显然,马克思是从节约资源从而节约资本和提高利润率的角度来认识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并没有把循环利用废弃物与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把这种以节约为目的的资源与废弃物循环利用定义为古典循环经济。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了“用能循环使用各种资源的循环式经济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的观点,这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的理论萌芽。这里的单程式经济,是指传统工业化模式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废弃物”的技术经济模式。循环式经济是指把废弃物经过加工处理变为再生资源,再回到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经济模式。鲍尔丁的循环经济思想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古典循环经济思想的范畴,但他提出变单程式经济为循环式经济,不是基于资本的节约,而是基于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同时也把循环经济提高到了技术经济范式层次。
  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其关注点越来越多地汇集到环境治理与保护上。一方面,这是因为上世纪60年代后人类开始高度关注环境问题;另一方面,从西方经济学观点来看,市场价格机制可以解决短缺问题:资源短缺必然会引起价格上升,迫使生产者通过技术创新节约使用日益昂贵的资源,或者寻找替代资源。相反,由于环境具有明显的公共性,难以确定产权,传统的市场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了治理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西方国家曾采取过对排放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末端治理的环境保护模式。但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成本巨大,而且环境一旦遭到严重破坏便难以完全恢复。实践要求创新环境治理的模式与思路。这为循环经济的系统发展提供了契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采取从源头预防废弃物产生,以达到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的目标。由于所有废弃物都是消耗资源产生的,所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就成为保护环境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制度创新,在传统市场经济框架内引入了环境规制和环境交易制度体系,把环境作为经济要素纳入市场经济循环之中。它们通过对循环利用资源和废弃物进行专项立法,进而发展到进行综合立法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发达国家政府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以解决经济外部性——环境问题——为主要目标的。这便产生了西方现代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实践的开展与创新
  世界上首先在国家层次上通过立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是德国。德国于1996年正式实施《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手段方面,发达国家主要以禁止类的逆向激励为主:通过立法(例如日本的《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和市场经济手段(例如排污权交易),构建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对废弃物排放采取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明确的经济责任制度(例如生产者责任制度);通过征收很高的废弃物排放税(费)提高排放成本,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废弃物具有市场比较优势;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压力和建立环境伦理道德体系,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和废弃物的自觉性。除了日本,发达国家政府一般不倾向于过多采用包括财政补贴在内的正向激励措施,其主要原因是防止政府干预过多而扭曲市场信息,产生各种寻租行为,降低效率。
  在企业层次,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主要以清洁生产和3R(R是减量化、再使用、再生化三个词的英文字头)原则为主导。在区域层次上,有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回收系统模式。日本则采取了建设以废弃物集中收集、分类处理和综合循环回收利用为特点的“生态工业园模式”。

  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很久以前就有“桑基鱼塘”等古典循环经济模式。由于生产力落后,物资匮乏,我国民众早已养成了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习惯,但古朴的循环经济思想一直是以节约资源为基本出发点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明显意识到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与环境的尖锐矛盾。但由于环境问题是晚于资源供给短缺出现的,因而当西方现代循环经济思想引入我国后,很多人仍然没有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预防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仍停留于古典循环经济思维上。古典循环经济是由于生产力落后、资源开发能力低下致使资源开发和供给不足,被迫利用废弃物;现代循环经济则是由于生产力高度发达,导致资源开发和消耗过度,远远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才被迫以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为目标循环利用废弃物。在建立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预防的有机联系方面,我国循环经济理论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2005年6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推出了第一批试点单位,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了具体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总的看,我国的循环经济是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措施来推进的,是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适应的。目前实践的重点是在大企业内部以3R为原则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在区域层次上构建循环经济联合体。政策的重点则是以促进资源节约为导向。如果与环境政策结合起来看则可以认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质上是对全社会总体经济发展模式的重新构建,是对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和实现环境友好两个目标的兼顾。

  循环经济研究的前沿课题
  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与构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市场经济体制问题。通过资源与环境立法、实施一系列新的经济与环境政策等途径,重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排污权交易机制等,是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前沿课题。从国内来看,目前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是建立一部循环经济实体法,还是建立一个由循环经济框架法和若干专项实体法组成的法律体系,以及如何处理循环经济立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的关系。
  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实践课题。一是循环经济的产业组织模式及其风险问题。例如,如何组织不同企业建立循环经济联合体(园区)?如何处理循环利用废弃物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关系?如何防范循环经济联合体面临的市场风险?等等。二是循环经济管理方法问题。例如,作为循环经济管理基础的物质流核算与绿色核算问题,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责任分担问题等。三是与循环经济相关的重大经济机制问题。例如,投融资机制问题、我国过低的初始资源税导致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扭曲问题等,都直接影响循环经济的比较经济效益,制约着循环经济发展。四是欠发达地区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会使建设项目初始投资规模增大1—2倍,而欠发达地区缺乏原始积累和资金投入能力。五是如何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管理体系问题。此外,如何保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与相关政策的协调一致性,也是一个需要加紧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6月9日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