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 视点

树立现代财富观 重视非物质无形资产财富的价值

来源:   浏览字号: 2006年04月27日 00:00

树立现代财富观

——重视非物质无形资产财富的价值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朱相远

改革开放以来,地无分东西,人无分城乡,大家都在劳动致富大道上迅跑。创下连续27年,GDP平均年增长9.4%,经济总量跻身世界第六的中国经济奇迹,速富符合全国人民的期盼与利益,但也带来不少缺失。

速富过程中的诸多缺失,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粗放,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高增长低就业,高产值低利润,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内需拉动难以奏效,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继续拉大等问题,这些问题若解决不善,势将影响未来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正视速富的缺失,要求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财富观念,更新致富思路,淡化侧重有形物质资产的传统财富观,强化侧重非物质无形资产的现代财富观。

转变财富的观念

27年的快速发展,何以造成上述的诸多缺失呢?已有许多人从各方面作出分析。笔者试换另一个视角,从“财富观”上来分析这些问题,也许能带来新的启示,找出新的解决思路。

我国两千多年的农耕经济,历史之长,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堪称世界之首。这就铸成了偏重有形物质资产的传统财富观。汉语的“富”字,上部为“宝盖头”,是房屋的象形;中部“一口”,是男丁劳动力的代表;底部的“田”,则是赖以生存的土地。耕地、房屋、劳动力这三样齐备了,就能自给自足,堪称富户。反之,若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又无后嗣劳力,便算赤贫。

这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财富观,一直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只重视有形物质资产,轻视非物质无形资产。可是在工业经济社会中,财富观已开始变化,有形资产逐步让位于无形资产。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更确立了以非物质无形资产为主的现代财富观。

一个企业,其占地、厂房、装备、设施、流动资金等构成了有形资产。企业的自主技术、标准、设计、品牌、管理等知识产权,再加上企业的员工素质、研发能力、信息化程度、营销策略、诚信水平、公关形象、企业文化等,这些构成了企业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虽然没有实物形态,也非货币性的,但却是可辨认的,通过科学评估,也能同有形资产一样,被量化为货币,进行比较。两者的比例,标志企业的竞争力与先进性。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越大,表明企业越先进、越有竞争力。一般高技术企业,无形资产比重都超过有形资产。

我们有些企业,仍受传统财富观的束缚,只重视有形资产,忽视无形资产。办企业重点忙着圈地、盖厂房、买装备,认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但舍不得花钱去做可行性研究,也不肯花钱买技术、买标准、买管理软件,更不愿投钱去研发自主技术、自主标准,去创品牌、打市场,认为这些看不见,摸不着,都是虚的。结果企业办成了,却连年亏损,只好又引进外商来合作。外商常投入30%的资金,却占有50%的股权,进而获取70%的利润。这是为什么呢?因他虽只带来30%的资金,但他还带来核心技术、标准,以及管理程序。这些都要作价,形成干股,加上还要用他的品牌、营销渠道。所有这些无形资产,就成为他获取70%利润的资本。

企业如此,地区以至国家也如此。耕地、牧场、森林、矿藏、保护地、海洋等自然资源财产,加上各种人造财产,包括建筑、道路、交通、城市用地,水电气、通讯等不动产和交通工具、装备等动产,以及货币、黄金储备等金融资产,这些皆属于有形资产财富。但社会还拥有很多无形资产,诸如教育水平、法治程度、劳动者技能、社会诚信度、信息化水平、行政效率、自主创新力、市场竞争力、人才培养力、生态环境指数、社会稳定安全指数、抗灾应变能力、公共卫生状况、文明程度等。这些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也同国家发达程度成正比。

世界银行于2005年底,正式公布了“2000年国别财富报告”。这个报告以2000年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了近120个国家的财富构成基础。全书于2006年初出版,名为《Where is the wealth of nations?》(国家财富来自何方?),企图探寻财富的来源。结果发现,越富庶的国家,有形资产所占比率越低,无形资产所占比例越高。报告称:“此次财富估算最令人意外的,是无形资产具有很高的价值。被研究的样本中,有近85%的国家,其总财富中有50%以上来源于无形资本。”

报告还发现,一个国家无形资本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法治程度与教育水平。在中低等收入国家中,其无形资本平均有36%取决于教育水平,57%取决于法治程度。这就意味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同该国的法治程度及教育水平成正比。

报告的人均财富排名榜中,在被评估的118个国家里,我国排在第92位,倒数第27名。靠前的全是欧美国家,仅日本跻身于前10名。这些国家的法治指数与教育水平,同样也名列前茅。而排于末尾的倒数10名,多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贫穷国家,那里教育体系失缺,法治水平很差、腐败盛行。

如果我们能从这份报告中得到启发,自觉转变财富观,认识到无形资产的价值,那么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为什么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就因传统财富观,使大家都以为只有抓钢铁、焦炭、汽车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才能致富。而这些正是发达国家纷纷淘汰外迁的行业。

为什么高增长低就业?因为我们只盯着第二产业的物质生产,而随工业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制造业用工人数逐年减少,造成就业困难。我们若放眼于创造非物质财富的行业,如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那里就能安排大量劳动力。

为什么高产出低利润?就因我们忽视对无形资本的投入,不肯花钱搞自主技术、设计及标准,不肯花钱去创品牌、搞营销,不肯花钱去培养人才和提高研发能力,结果主要利润,都被拥有知识产权的外企拿走了。

为什么城乡、东西部贫富差距在拉大?其实,这只不过是这些区域间,教育水平、法治程度的差距,仍在拉大的一种表现而已。

为什么启动消费效果不显著?一因缺乏社会保障,而社会保障程度,正是法治程度的体现。二因居民消费仅限于物质消费,解决了温饱就是建房、买电器、买车,而对非物质消费如文艺、娱乐、休闲、信息等,尚处启动中。

为什么总是粗放型经济,资源绩效倒数第6名?就因两眼只看到有形的物质财富值钱,而看不到生态、环境这些无形资产更值钱。一片林子,其生态价值可量化为钱,比砍了做一次性筷子卖的钱,要大十几倍。但无人知晓,尽做赔本买卖。

总之,我们许多人仍受传统财富观影响:重有形物质资产,轻非物质无形资产;重物权,轻知识产权;重硬件,轻软件;重资源开发,轻技术开发;重引进、轻消化;重产品内容,轻外形设计;重生产,轻品牌;重蓝领,轻白领;重硬实力,轻软实力;重实体经济,轻虚拟经济等等。若不从观念上作根本转变,在经济知识化、全球化、虚拟化的大潮中,就很难取得主动权。

更新致富的思路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过去一直把这句话,当成蔑视劳动人民的反动观点来批判。

在新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用现代财富观来审视,这句话就成了倡导劳心致富的名言。

一亿件衬衫才换回一架空客A380,外国几张技术软盘,能换走我们多少集装箱的产品。我们那么多打工妹,加班加点忙碌在流水线上,但劳动所得,比起掌握技术、标准、品牌等知识产权的外国公司来,真是九牛一毛。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就受制于人,就被劳心者所治。一切有正义感、使命感的中国知识分子,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了。唯有响应中央号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创新型国家,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变汗水工业为智慧工业。

另外,从世界银行那份报告中,还可以看出我们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究竟差在哪里。报告列出我国人均总财富为9387美元,其中属于有形资产的自然资源财产人均2223美元占24%,人造财产为2956美元占31%,而无形资本为4208美元占45%。美国人均总财富512612美元,自然资源财产14752美元占3%,人造财产79851美元占15%,而无形资本418009美元占82%。德国人均总财富496447美元,自然财产4445美元占1%,人造财产68678美元占14%,而无形资本423323美元占85%。

这两国同我国相比,人均总财富,美国是我的54倍,德国是我53倍,其中人均自然资源财产,美国是我的6倍,德国仅为我的2倍,人造财产美国是我的27倍,德国是23倍,但无形资本,美国是我的99倍,德国竟是100倍。这说明,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差在无形资产财富上。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比我们富,主要富在无形产资财富的积累上。

虽然报告已将几个产油国除外,这些数据仍不一定完全反映实际情况。然而总能看出一个轮廓。这份报告,用详实的统计数据,科学的计算公式,回答了国家财富来自何方,答案是:主要来自非物质无形资产财富的积累。其实,古典经济学家们,早就凭直觉发现,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作用。这份报告证实了这个观点。这也为我们树立现代财富观,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当我们转变财富观后,就可更新致富的思路,由侧重物质财富生产,逐步转向对无形资产财富的积累。

首先,要沉下心来,认真扎实的普及义务教育,努力提高法治水平。不要把这两项仅视为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世界银行的报告说得很有道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与法治程度,是重要的无形资产财富。报告还具体指出,低收入国家,每年为每个义务教育的小学生,仅投入51美元(2000年我国为413元),但人民若平均多接受一年教育,人均无形资本就可提高838美元。投入产出比竟达16倍。而法治指数(为1—100,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44),若能提高一个数字,低收入国家人均财富总值,就可增加111美元,中等收入国家,则可增加481美元。这一发现说明,普及教育,加强法治,就能直接增加社会的无形资产财富。这也是缩小我国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的主要措施。温总理在十届四次人大所作政府报告中指出,解决三农,“关键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包括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可见“综合改革”,主要是提高教育水平与法治程度。这就是农村致富的“关键”。这同世界银行报告,不谋而合。再看我国,由于法治不健全,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贪污腐败,每年给市场经济造成多大损失,流失了多少财富。

其次,要把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到转变财富观上来认识。如果树立起现代财富观,把社会富裕,更多依仗于无形资产的增加。我们就会自觉的不再争上那些产能早已过剩的重化工制造业,而把投资热点转向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这些产业能创造大量无形资产财富。美国高技术产业创造的财富,大家已有认识。而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其出口值早已超过航天、航空工业,成为出口的龙头产业。美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就达上万亿美元,据说占GDP的18—25%。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还可扩大就业。英国就业人口,在这个领域中工作的占第一位。

第三,要把转变增长方式,也提高到转变财富观上来认识。我们喊了多少年转变增长方式。中央早就号召推进信息化,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知名品牌。虽已有些进展,但尚不够普遍,仍未成气候。这依然是传统财富观在作怪,不愿在这些无形资产上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及时间。若按现代财富观,这些无形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不断增值,能获取更大的利润。因此,我们要自觉转变增长方式,更新致富思路,不能再采用那种高产值低利润,仅靠出卖汗水的增长方式,更不能运用乱采、乱挖、乱伐和浪费资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了。

第四,要用转变财富观念来转变群众的消费观念。我国人均GDP已达17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由于消费者仍受传统财富观的支配,使消费总侧重于购物上。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36%左右。现在除了购房、购车、购物等有形物质消费外,还不习惯在非物质上更多消费。科学家曾提出,要鼓励我国人民少消费原子(物质),多消费比特(信息)。这就是鼓励非物质的消费。随着第三产业,尤其现代服务业,包括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休闲业、文物及工艺品收藏业、美容业、娱乐业、网络游戏业等的兴起,要引导消费者更多投入到这些非物质的精神消费中去。人一生中物质享受总是有限的,唯有精神文化享受才是无限的。

我们提倡转变财富观念,更新致富思路,主要是指应当重视非物质无形资产财富的价值,绝非排斥有形物质资产财富。若没有粮食,没有能源等物质财富,我们就无法生存,这是起码常识。况且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第二产业为基础的,无形资产许多都是以有形资产作载体,或通过有形资产而实现其价值的。无形资产绝不是龟毛兔角式的虚无。因此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而应当将这两种财富统一起来,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时期,有所侧重。由于长期以来传统财富观影响太大,我们现在才必须强调树立现代财富观。

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我们逐渐已认同了“那只看不见的手”。现在还必须认识“那笔看不见的钱”和“那股看不见的力”。世上许多“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更有价值。

附表:不同国别的财富构成(2000年)

国别

人均总财富

(美元)

人均有形资产(美元、%)

人均无形资产

(美元、%)

自然资源财产

人造财产

中国

9387

2223(24%)

295(31%)

4208(45%)

美国

512612

14752(3%)

79851(15%)

418009(82%)

德国

496447

4445(1%)

68678(14%)

423323(85%)

低收入国家

7532

1925(25%)

1174(16%)

4434(59%)

中收入国家

27616

3496(13%)

5347(19%)

27616(68%)

高收入国家

439036

3531(2%)

79193(17%)

353339(81%)

全世界

95860

4011(47%)

16850(18%)

74998(78%)

(引自世界银行2006年出版资料)

(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会、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