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生命的最后一抹光彩
解文
国际国内都尊敬她,妇女、儿童、穷人都爱戴她,她对自己的一生也无怨无悔,她说:“假如一切事情要再重复一次的话,我还是愿意同样地生活。”她被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霍华德·佩奇校长称颂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公仆和社会领导人之一”。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
在人们印象中,宋庆龄是端庄大方、内敛和蔼的国母形象。她出身于家业殷实、和睦幸福的家庭,但她追随着丈夫孙中山的伟大政治志向,毕生致力于建设民主、富强、团结的中国,选择这条人生路使她的一生荆棘不断、跌宕起伏,但她具备敏锐的智慧、宽广的胸怀、坚毅的信念、无私的博爱,她的一生又是绚丽灿烂的。
1949年宋庆龄参加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9月,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又连续被选为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她还曾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
宋庆龄没有自己的孩子,她的亲人也大多远在异国他乡,她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放在为全中国人民谋求幸福。她的晚年遭受皮肤病、冠心病、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等病魔折磨。1981年5月初,宋庆龄的病情突然恶化,病魔正在悄悄吞噬她生命最后的时间。这是她人生历程里最后的一个月。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她惦记着的也还是国家、他人。
1981年5月8日,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宋庆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证书。鉴于宋庆龄当时的病情,许多人劝她在家里接受学位。但是经过权衡,她最终还是亲自到人民大会堂出席了仪式,此时的她已不能站立,但在仪式上,她却没有使用事先精心准备的讲话录音,而是亲自用英文作了近20分钟的答词。
虽然讲话很吃力,但语气仍然恳切,她在答词中说:“我为接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博士学位感到荣幸。我接受这一学位,不是为了我个人,而是把它看作是你们对中国人民的崇敬和友谊的象征。同时,我也是把它看作是把中加两国人民连结在一起的悠久而牢固的友谊的象征。”这是宋庆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5月12日清晨5时,宋庆龄突然挣扎着从病床起来,喘着大气,用颤抖的手艰难地握起毛笔,下了“韬奋手迹”四个大字,连着写了两张,才对工作人员说:“让沈大姐(即沈粹缜,邹韬奋的夫人。)选用吧!”而后舒了口气:“我现在放心了。”
原来在1981年年初,韬奋纪念馆编选完成了《韬奋手迹》,要求沈粹缜恳请宋庆龄为该书封面题签。宋庆龄答应了这一请求,但由于当时手有些颤抖,她希望等好些以后再写。没想到,此后宋庆龄的病势日益沉重,沈粹缜也就不忍心再提此事。然而,宋庆龄的心里一直惦记着朋友的嘱托。病情危重之际,她感到时日无多,最终决定强支病体,践行对朋友的诺言。这成为宋庆龄生前最后一次题字。
5月15日,彭真、邓颖超前来看望宋庆龄。忍着巨大病痛的折磨,她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并且艰难地重复了三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宋庆龄的夙愿。早在1957年4月,刘少奇等去上海看望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宋庆龄,她就恳切地提出:“我希望加入共产党。”只是当时党中央从整个革命利益考虑,希望她留在党外对革命发挥更大作用,宋庆龄也完全从党的事业出发,尊重党的意见,暂时留在党外,直到生命最后那段日子。
当日,彭真等把宋庆龄的入党要求直接报告了总书记胡耀邦。下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一致通过接受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当宋庆龄得知入党愿望终于如愿以偿,十分激动,竟笑出了泪花。
5月16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的决定。目前为止,宋庆龄是唯一获得这一称号的人物。
12天后的5月29日晚8时18分,宋庆龄在北京寓所安详逝世。从此这枚“国家瑰宝”永远被记载于历史,存活于全国各民族各阶层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