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 代表团主页 > 广东 > 新闻报道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言献策

广东省有望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

来源: 南方日报  浏览字号: 2015年03月11日 09:52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中的第一个奋斗目标,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中央对广东给予厚望。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的第一站就选择到广东,并对我省提出了“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要求,其中一个“率先”就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根据近年来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省统计局预计,接下来几年间,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将稳步提高,有望在2018年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解决民生短板?区域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如何解决?……在全国两会的会场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建言献策。

  5年筹措逾2000亿补5个短板项目

  “2014—2018年共筹措2033.21亿元,可满足解决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等5个短板项目资金需求,达到既定目标。”曾志权说

  “小康”这个词,自改革开放之后,始终贯穿于中国发展的各个时期,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建设”到“建成”,“小康”的表述与内涵与时俱进,“小康”的目标也逐渐接近。

  近年来,广东经济发展更是几乎一年一个新台阶:2013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美元;2014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跨越世界平均线,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为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事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除了经济发展,还包括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广东除了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投入等领域发力,其他领域的发展也在稳步推进。

  据悉,全省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增强排头兵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巩固优势指标的同时,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破解难点,将2016年作为实现短板指标与发达兄弟省区同期持平的重要时间节点,将2018年定位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年。

  全国人大代表、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告诉记者,目前,有关工作安排将印发,各指标牵头部门正紧锣密鼓地研究推进,但现在距2018年仅有不到4年的时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为落实广东全面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省财政通过新增预算安排、盘活存量资金等措施,2014—2018年共筹措2033.21亿元,可满足解决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等5个短板项目资金需求,达到既定目标。”曾志权说。

  其中,实现难度较大的是GDP指数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指数两项指标。曾志权说,目前,我省已经出台了《广东GDP指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工作方案》,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建议各部门共同抓好落实。

  “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我省实际,我认为除下一步进一步加大与中央统计部门沟通和衔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统计部门政策和考核数据支持外,关键是依赖我省自身发展,通过各种举措,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优质增长,深化绿色发展。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挑战,不少代表委员有这样的期待:希望广东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发展奔小康。

  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昭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凤仪看来,广东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关键依然在于经济建设。

  当前,国内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制造业遭遇人力成本上涨、土地瓶颈凸显等带来的成本压力。梁凤仪认为,在加快经济健康发展,制造业的发展要从原来的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不让产业的发展受滞,做强经济,才能解决关于环保等一切与民众息息相关的问题。”

  争取省高速路网项目获得先行用地政策

  袁桂彬建议,在国家层面支持广东省高速公路网项目获得先行用地政策。从而加快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使得广东经济实现区域平衡发展,加快迈向全面小康

  截至2014年底,粤东西北12个地市只有阳江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粤东西北地区能否加快振兴发展,成为广东能否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佛山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桂彬认为,广东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需要加快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特别是对于落后欠发达的地区,只有实现了区域平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

  要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袁桂彬认为,振兴粤东西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他认为,多年来广东省的经济总量一直高居全国榜首,但是,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差距过大。

  在他看来,造成粤东西北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而且东西两翼的区域中心距离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地理距离太长,难以接收经济核心区的辐射带动。

  针对粤东西北的交通“短板”,事实上,在前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粤东西北发展,就要下决心突破交通落后的制约,以粤东西北地区为重点,加快构建覆盖全省的快速交通运输体系,使粤东西北成为紧密连接珠三角和周边省区的重要纽带,形成发展的区位优势。

  在全省各地一起努力下,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建成8个高速公路项目共581公里,新开工9个高速公路项目共1270公里,完成投资760亿元。

  但袁桂彬表示,他在调研中发现,省高速公路网项目无法获得先行用地政策,直接影响了3个项目的合法开工建设,这3个项目包括:汕湛高速公路清远至云浮段、云浮至湛江段,清远市清西大桥工程(含接线工程)。目前,此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茂名石化总经理余夕志表示,企业在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奔小康的过程中也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第一是不断做大做强,全力拉动经济发展;第二是多做一些惠及当地的事情,令粤东西北地区能够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第三则是注重科学发展,不要让粤东西北地区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助力当地发展质量的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和难点在农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政府健康产业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林新华多次引用习总书记的扶贫妙论。“小康的主战场在农村,能不能够达到小康社会,目光要放在农村,但是我们的困难同样也在农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和难点在农村

  一直以来,广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首轮扶贫“双到”工作实践还曾为全国提供了精准扶贫的先行经验。加强全省对口帮扶工作一盘棋,珠三角6市明确安排对口帮扶粤东西北8市,43亿元帮扶资金注入粤东西北,计划总投资额达4700亿元的产业项目被引进落地。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也随之启动,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统一起来的新思路。近年来,广东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一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

  在不少代表看来,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目标,主战场仍然在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能不能够达到小康社会,目光要放在农村。”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政府健康产业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林新华多次引用习总书记的扶贫妙论,“推销”自己关于加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力度的建议。

  “镇、村普遍存在‘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林新华建议,各级政府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作为农村建设一个整体来抓,明确由一个综合部门来协调,要进一步加大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合力。

  “广东要想实现小康社会,农村地区很关键!”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茂名市茂南三高罗非鱼良种场场长李瑞伟感叹。他表示,随着多年的经济发展,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情况也在逐步改善,不少乡亲也有钱了,不过大家对农村的环境却有些不满意。

  李瑞伟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反映出当前农村地区,特别是财力较为薄弱的粤东西北地区对小康社会的追求十分迫切,而他们心目中的小康社会建设标准也更加多元,出了经济发展之外,社会公共服务,甚至文化环境的建设也都被逐步纳入其中。

  “农村改革将为农民实现小康带来重大改变。”在全国人大代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天恩山苍子枕头厂管理人员覃春辉信心满满。她希望,加强农村基础医疗设施建设,多措并举引进医务人才。

  “新农村建设,制度是保障。”全国人大代表、揭西县凤江镇凤北村委会主任助理王玲娜一直关注“三农”问题。“现在国家在‘三农’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政策,取得实效还要靠落实。”王玲娜建议,对历年出台的“三农”政策落实情况全面调查,摸清底子。此外,应当加强对职业农民的培训培养,建立现代农业人才队伍。

  努力给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范冬萍说,小康社会要让百姓对改革开放的红利有获得感,要增进福祉,“这就涉及到民生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良好的教育、卫生、养老服务是最基本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月27日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要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

  “获得感”甫一出现,立即引起关注,也成为两会上的热词。代表委员们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应该重视百姓的评价和感受,努力给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赢得群众认可与满意。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范冬萍说,小康社会要让百姓对改革开放的红利有获得感,要增进福祉,“这就涉及到民生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良好的教育、卫生、养老服务是最基本的。”

  范冬萍提出,广东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他建议,建立不同层次的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业不能单一化、同质化,而且兴建养老机构不但要在硬件设施上下功夫,更重要是理念上调整、改变,不要把老人看成是一种负担,因为老年人需要得到尊重。”

  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金山银山,还要绿水青山”。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代市长郭锋谈及生态文明建设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时表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浓墨重彩予以部署,体现出中央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家园的决心和信心。“生态文明是清远的优势所在。在实施广清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经济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城市建设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人民医院院长周海波说,奔小康,必须有大健康。“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解读

  39个指标测算小康社会水平

  广东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稳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为适应新的形势,国家统计局对原有的小康社会建设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修订,于2013年10月出台了新的指标体系,并对各省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进行测算。

  新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5个领域,共选取39个指标。其中经济发展9个指标,民主法制4个指标,文化建设5个指标,人民生活14个指标,资源环境7个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整后的新的指标体系中,“人民生活”方面共有14个指标,数量上占指标体系(39个)比重超过1/3,真正体现了指标监测体系“以民为本”,也充分体现了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笔者10日从省统计局了解到,原有的小康社会建设统计指标体系修订后,最新监测数据尚未对外公布,但早在2011年,广东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水平已达93.4%。根据指标体系调整后的最新监测情况,省统计局预计广东有望在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省统计局提供的《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2)》显示,2000年以来,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持续较快推进,实现程度从2000年的69.6%稳步提升到2011年的93.4%,平均每年增加2.2个百分点。2009年,小康实现程度首次超过90%,达到90.3%,到2011年已连续3年在90%以上。

  根据近年来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省统计局预计,接下来几年间,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将稳步提高,有望在2018年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应对

  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

  把提高效率作为狠抓落实制胜法宝

  陈奕威说,对于惠州而言,惠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实现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总目标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平台构建、产业培育、企业成长、县区赶超、人才双高、惠民倍增“六大计划”,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绿色跨越道路,力争到2017年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比全国提前3年、比全省提前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的问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表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统领中国发展的总纲,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方略。“四个全面”是科学的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新常态的核心问题是效率问题,要把提高效率作为狠抓落实的制胜法宝,革除“为官不为”、“为官慢为”、“为官乱为”的问题,以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新状态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

  振兴粤东西北 缩小区域差距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指出,“广东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全省平均实现小康,而是各个市,特别是粤东西北各个市也要达到小康水平。”

  为此,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5年统筹安排资金6720亿元,大力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自此,粤东西北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2014年粤东西北GDP增速比珠三角高1.5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同时,加强全省对口帮扶工作一盘棋,珠三角6市明确安排对口帮扶粤东西北8市,377名帮扶干部从珠三角来到对口指挥部,43亿元帮扶资金注入粤东西北,计划总投资额达4700亿元的产业项目被引进落地。创新机制激发了市场活力,粤东西北被帮扶市多数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和珠三角地区平均水平。

  后方联动:南方日报记者 吴哲 黄应来 通讯员 王文森 统筹 陈枫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黄颖川 叶洁纯 戴晓晓 郑佳欣 钟啸 曹斯 赵琦玉 统筹 郑佳欣

编 辑: 唐鹏
责 编: 唐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