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 代表团主页 > 广东 > 新闻报道

16名广东代表联名建议国家加快深中通道立项

来源: 南网  浏览字号: 2014年03月12日 10:48

 

  贺优琳建议加快深中通道立项,广东团的15名代表联名附议。徐旭珊摄

  南方日报讯横跨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中通道建设,中山已经热盼多年。在本届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山纪念中学校长贺优琳及广东团第一组的15名代表联名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深圳至中山跨江(珠江)通道建设的建议》,希望国家加快深中通道立项,明确建设时间表,尽早动工。联名代表纷纷认为,深中通道的建设不仅事关深圳与中山的发展,也事关整个珠西岸乃至广东省西部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据了解,该提案由贺优琳发起,在小组讨论时,他的建议也得到了广东团代表的支持。记者在贺优琳提交大会的联名附议表上看到,除了中山的代表陈良贤、张传卫签名附议外,来自广东省直单位、广州、清远等地的13名代表也“拉起手”共同附议。

  当前,珠江口过江通道偏少,东西两岸交通联系只有一座频频塞车的“虎门大桥”,这也给珠三角一体化建设“拖了后腿”。“我记得虎门大桥刚建成的两三年里,我出差时经常到深圳坐飞机,一般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深圳机场。后来这条路严重堵车,甚至导致误机,就不敢走了。”贺优琳说,“现在一般坐飞机都往广州走,基本能保证1个半小时左右到机场。”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将使珠三角东西两岸联系更加紧密。届时,中山前往深圳机场仅需半小时,前往深圳市中心仅需一个小时,这必将促进深中两地在服务业、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经济合作,中山也有望借此进一步拉近与香港的距离。贺优琳介绍说,以纪中为例,目前纪中与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外语学校等经常有互动交流,深中通道打通后,中山与深圳乃至汕头、香港等地的教育交流合作将更为方便。

  据介绍,多名广东团代表对加快深中通道建设的建议都“点赞”支持,认为这将大大促进广东的均衡发展。一位在中山有项目的广州房地产商表示说,早就盼望着深中通道的建设,希望越快越好。

  记者获悉,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中山的全国人大代表已经提出加快深中通道建设的建议。去年,深中通道项目已由广东省政府上报国家立项。贺优琳等人则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加快立项,明确建设时间表,尽快发挥这条黄金战略通道的作用。“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我们盼望这个通道国家能够早日批准、早日立项、早日把它建通。”贺优琳说。

  【面面观】

  [现状]东西两岸连接仅一座“虎门大桥”

  建议中提到,当前珠江口过江通道明显偏少,东西两岸交通联系只有一座虎门大桥,且车流量已经饱和,堵车十分严重。在建的港珠澳大桥由于“单Y”的设计方案,没有连接深圳,难以承担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联系功能。

  在客观上,这也导致了珠江口东西两岸经济发展不均衡,东岸较强,西岸偏弱,不仅严重影响了珠三角一体化,而且影响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对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带动和辐射。

  [意义]完善沿海高速公路网辐射“大西南”

  建议中介绍,深中通道是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基础建设项目,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中沈海高速公路的重要连接线,也是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战略通道。建设深中通道,对完善沿海高速公路网,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道路对接,提高珠三角对我国大西南的经济辐射具有重大意义。

  【孕育记】从“难产”到“胎动”

  中山对深中通道的建设早已期待多年。不过,这条高速公路的立项过程也颇为曲折,一度“难产”:由于担心与港珠澳大桥、深茂铁路跨江大桥等项目重合,为避免重复建设等原因,深中通道一度被暂缓推进,甚至一度差点“流产”。

  路转峰回,令中山人民欣慰的是,目前深中通道又开始“胎动”。随着省政府批准立项后,只要国家通过立项,这条事关中山未来经济发展的交通大动脉将有望“呱呱落地”。

  【时间表】

  ●2004年 深中通道建设第一次被提上议程。随后因港珠澳大桥等因素,项目被暂缓推进。

  ●2008年 深中通道列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重大基础建设项目;

  ●2010年 广东省两会上,深中通道被列入全省重点建设预备项目计划表;

  ●2012年底广东省交通运输厅进行深中通道环评公示。根据公示,深中通道建设推荐方案为深圳与中山最短距离方案,预计通道将在2015年开工、2021年建成;

  ●2013年 广东省先后召开深中通道专家论证会、建设协调会等,研究项目工程方案及投融资模式等相关问题;

  ●2014年广东两会期间,深圳、中山、珠海等地的代表均纷纷建议深中通道建设“提速”。根据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省《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54处修改。其中,在“推进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部分,增加了“积极推进深中通道建设”这一内容。

编 辑: 靳临琳
责 编: 靳临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