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 代表团主页 > 湖北 > 新闻报道

六位湖北代表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答记者问

来源: 荆楚网  浏览字号: 2014年03月07日 10:45

图为:媒体聚焦湖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

 

图为:辜胜阻代表

  湖北日报讯

  辜胜阻代表谈建设长江经济带

  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

  中央电视台记者:

  中央提出把长江打造成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处于长江之腰、又正在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湖北,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过程中,有什么优势和机遇?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

  建设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战略。目前,中国最大的经济带是沿海经济带,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给湖北带来利好。

  从地图上看,沿海相当于弓,长江相当于箭,蓄势待发。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水是城市的生命线,丰富的水资源是湖北的天然优势,丰富的科教资源是湖北的后天优势,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两大优势。

  湖北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要发挥作用,要抓住三个方面的机遇——

  城镇化、城市群机遇。总理在报告中提到,支持中西部城市群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西部非常重要的城市群,在城市群建设中,中部地区面临着沿海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回归的“双转移”,要在抢抓产业转移的同时用好这些“农海归”,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支撑。

  以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方兴未艾,湖北要抓住这个机遇,把企业做大做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为湖北发展带来了机遇,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湖北的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需要金融支持,要大力推动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图为:王晓东代表

  王晓东代表谈全面深化改革

  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还给市场

  新华社记者: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各地方政府纷纷研究制定或者已经出台了本地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请问下一步湖北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构想是什么?又有哪些亮点值得期待?

  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

  改革亮点要在今后的改革实施中创造。我感到,当前湖北的“一个力争”、“两个第一”和“三个率先突破”值得关注。

  “一个力争”:就是到2020年,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力争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两个第一”:把解放思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道程序”,把上好“市场课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功课”。

  “三个率先突破”:首先是在中央赋予试点任务的改革上率先突破。湖北承担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项国家级重大改革试验示范,各类国家层面的改革试点82项,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率先突破,为全国探索经验。

  在发挥湖北比较优势的改革上率先突破。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还给市场,不该管、管不好的,坚决不管;又要把政府“闲不住的手”管住管好,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依法行政、规范用权。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突破口,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以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为突破口,激活各类要素活力。

  在回应群众期盼的重点领域改革上要率先突破。构筑生态安全网,坚决向污染宣战。构筑民生安全网,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构筑生命安全网,任何时候都不能要“带血”的GDP。

 

图为:李乐成代表

  李乐成代表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力戒“明放暗不放,你放我不放”

  大公报记者:

  去年,湖北行政审批事项在全国最少。在不久前闭幕的湖北省“两会”上,政府提出要打造全国政务环境最优省份。今年1月,湖北又在全国率先晒出权力清单。请问湖北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的总体思路和路线图、时间表?普通民众又能从这些改革中得到哪些实惠?

  全国人大代表、省发改委主任李乐成: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省委、省政府提出,牢固确定市场决定取舍的理念,突出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主题,为加快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营造最优政务环境。

  今年将做好以下4项工作:一是继续抓好行政审批精简。今年中央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我们要相应做好承接工作;湖北还有286项审批事项,尽管在全国是最少省份之一,还要进一步清理、精简,并做好协调、同步工作,避免出现“明放暗不放,你放我不放”的情况。二是继续抓好审批流程再造。进一步减程序、减环节、减时限、免收费、减少申报材料,减少事前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真正做到环境最优。三是继续大力推动权力公开。加快推进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权力清单公开,使权力运行的规则、程序、过程、结果公开。四是大力办好“市场大学”。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更新市场理念,尊重市场规律,提高运用市场的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改革,企业投资、办事更简便、经济。政务环境最优,湖北可以争取更多资源、投资,百姓的就业、收入都会受益。监管到位以后,生态环境也会得到改善。

 

图为:王文童代表

  王文童代表谈“科技十条”

  科研成果转化呼唤制度创新

  光明日报记者: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湖北提出“科技十条”备受关注,主要考虑是什么?将发挥什么作用?还有哪些难题要破解?

  全国人大代表、省财政厅厅长王文童:

  湖北是科教大省,但不是科教强省,制约的瓶颈在于科研成果转化受到现有政策、制度等限制,缺乏活力。为此,省委、省政府出台“科技十条”。通过五个方面的创新,解决了资金支配权、财务监督权、资产所有权、成果荣誉权、知识产权、产业股权的问题。

  过去科研经费到学校,学校可能出于种种原因,不一定全部用于研发。“科技十条”创新研发经费的管理,实行经费直达团队掌控,政府购买服务,社会中介财务管理。创新项目的资产管理,研发团队和个人,用国家和省级的财政性资金,成立项目法人公司,实行项目的法人制管理。创新成果的权益管理,荣誉权归学校院所,产权归属团队,所有资产的处置都由研发团队处置,明确资本所有权、资产所有权。还有创新财政激励方式、创新风险管理模式。

  至于难点,一是要对现有高校财务管理进行全面清理改造,二是在鄂的中央所属院校担心这些措施能否为他们所用,这是科研体制改革上中央和省里都应该努力的方向。总理的工作报告已明确提出相关措施,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图为:唐良智代表

  唐良智代表谈“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武汉将公布政府权力三大清单

  人民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武汉的城市精神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作为湖北省的龙头,必将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请问武汉正在探索的改革实践有哪些?在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有什么计划?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

  湖北走前列,武汉要先行。武汉积极承担国家赋予的“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使命,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

  自主创新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破除影响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赋予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权,出台“黄金十条”,解决成果转化“肠梗阻”问题。

  生态环保方面,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管理城市: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并在全国率先以市长令和人大“决定”的形式为生态控制线把关;颁布实施全国首部湖泊保护条例,组建了全国首个湖泊管理局,出台全国首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

  成立全国首家城市矿产交易所;制定实施全国首部城市管理地方性法规《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出版全国首部综合性城市管理手册。

  按照三中全会精神,武汉将向社会同时公布政府权力清单、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下一步,将制定实施12项改革行动计划,力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率先突破。

 

图为:张维国代表

  张维国代表谈南水北调

  生态补偿要考虑“两个成本”

  经济日报记者: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已如期完工。为了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十堰市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您对建立南水北调生态补偿机制有何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十堰市市长张维国:

  生态补偿补多少算合理?我认为需要确立科学的补偿测算办法,建议统筹考虑“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直接成本就是当地为了保护生态,在防治污染、农林发展等各个方面的直接付出;机会成本就是为了保护环境而牺牲掉的发展机会。比如十堰是重要水源保护区,一切发展服从保护这个前提,但秦巴山区属于贫困地区,发展的任务同样繁重、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调动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使保护和发展统一协调,建议考虑这两个成本,合理确定补偿标准。

  另外,生态补偿比较复杂,各个层面都在探索实施办法,建议上升到立法层面,统一协调各方面利益。

  如何多渠道筹措落实生态补偿资金?除了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还可以通过市场的办法,比如以水补水、通过水资源补偿费的方式筹集资金。应进一步丰富生态补偿内涵,资金、智力、技术都属于补偿内容,这些都可帮助生态功能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造血”功能。

  同时,要强化约束机制,使国家给予的补偿发挥效益,使获得生态补偿的地方真正履行生态建设的责任。

  本栏文字:记者刘娜 江卉 陈会君 图片:记者彭小萍

编 辑: 高飞
责 编: 高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