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 代表团主页 > 河南 > 新闻报道

用改革“缝合”科技经济“两张皮”

来源: 河南日报  浏览字号: 2014年03月10日 10:42

  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看上去很美”,却束之高阁;另一方面,企业“够不着”,自主创新困难。如何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两会代表、委员寻良策、提建议。

  当初在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郑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初衷是为高新区引进源头孵化器。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龚立群说:“如今8年过去了,这些大学的核心技术并没有完全实现有效转化。”

  现实中,高校归省和省以上管,产业集聚区归所在市和地方管,高新区和高校实际上还是“两张皮”。高校提出的科研题目验证、审核完,教师、科研人员评上职称后,相当多的成果就束之高阁,没有转化成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省科协副主席梁留科说,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这主要还是科研体制的顶层设计有问题,目标导向不对。比如评职称就看你发多少论文,而不看你的科研成果如何。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黄布毅认为,长期以来,河南省企业普遍处在产业链的前端、价值链的低端,居于“微笑曲线”的下端。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但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发挥得不好。

  龚立群提出,应该是“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政府要协调指导,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而不是人为的“拉郎配”。科研人员的成果让市场选择投资,还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成果转让出来,形成一个产业链条,形成集群发展。

  梁留科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从专利申请、小试中试、形成产品,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引导高校科研人员转变观念,有市场意识,高校的职称评定应由评审制向量化制转变,向带有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倾斜。

  黄布毅特别谈到,还要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通过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各种政策工具,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河南日报记者李红

编 辑: 高飞
责 编: 高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