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 代表团主页 > 江苏 > 新闻报道

138家中外媒体聚焦江苏代表团

来源: 新华日报  浏览字号: 2014年03月08日 10:50

  3月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举行全体会议,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境内外138家媒体、近170名记者到会旁听和采访。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于先云摄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7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举行全体会议,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预算两个报告。根据大会安排,这次会议向境内外媒体开放。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等代表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作为东部发达省份,江苏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增创新的优势,备受海内外关注。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09家境内媒体和路透社、华尔街日报、彭博社、读卖新闻、朝日新闻、道琼斯通讯社、凤凰卫视、南华早报等29家境外媒体的近170名记者到会旁听和采访。

  下午3点,主持会议的江苏代表团副团长李学勇首先向前来采访的境内外媒体记者表示欢迎。11位代表先后作了审议发言。史和平代表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要进一步发挥各类所有制经济的活力、合力和竞争力。吴晓蓓代表就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建议。陈蒙蒙代表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在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经济绿色转型、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加强执法监管、生态修复等方面持续发力。张秋香代表希望国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及标准,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朱民代表说,老工业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把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抓手,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戴雅萍代表说,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和引领,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周岚代表提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同时必须结合农村实际找准切入点。昝圣达代表说,江苏要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魏国强代表认为,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公平、统一、规范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第一步,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机制保障。徐一平代表说,在发展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要以创新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更加积极有为地进,更加主动有序地退。苏珍代表建议,把基层组织建设和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作为民生投入的重要内容。

  审议发言结束后,代表们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问: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年来,这三项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罗志军代表说,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希望江苏坚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不动摇,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并提出了三项重点任务。一年来,我们把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作为工作的一条主线,扎实抓好三项重点任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质量有新的提升,节能减排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取得了困难比预料多、成绩比预想好的结果。特别要强调的是,这些成绩既是发展的成果,也是改革的成果。去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达5.9万亿,增长9.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6%和11.4%,能在较高基数上实现这样的增长,与推进改革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动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今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奖成果数位居各省份前列,全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排在全国前列。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出台了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建立了长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在全国较早划定生态红线。当然,去年的这些成绩还只是初步的,完成好总书记出的这张考卷需要作长期不懈的奋斗。今后,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咬住发展目标,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这次全国两会精神,抓住全面深化改革机遇,在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构建经济转型升级长效机制、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使江苏发展行稳致远、健康持久。

  新华社记者问:江苏经济发展靠前,群众对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也有着强烈的期盼,江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李学勇代表说,不断增进民生幸福,是政府工作的职责所在。近年来,我们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大投入。“十二五”前三年全省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年均达75%,今年这个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其中省本级财政达到80%左右。二是办好实事。我们每年坚持办好一批民生实事,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又安排了新的民生十件实事,并用44个指标将这些实事细化、量化、具体化。收入是最重要的民生指标。去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2538元和1359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44∶1进一步缩小为2.39∶1,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三是构建体系。围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六大体系。下一步将通过制度创新,重点针对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仍显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针对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均衡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均等化供给机制;针对基本公共服务主体比较单一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四是守住底线。重点保障苏北六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群众和城市困难群体的生活。从2012年起,我们计划用四年时间实现年均收入低于4000元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目前已有200万人实现脱贫。

  我们要继续加大力度,让其余200万人尽快实现脱贫。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努力让全体人民都能过上小康生活。

  凤凰卫视记者希望了解第二届夏季青奥会的筹办情况。南京市市长缪瑞林代表说,南京青奥会是我国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承办的又一国际综合性赛事,将于8月16日至28日在南京举行,届时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名运动员和3700多名中外记者参与。这场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给了我们一次展示南京历史文化遗产和山水城林特色、展示江苏乃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一次宝贵机会。从2010年2月成功申办4年来,南京始终秉承活力青奥、人文青奥、绿色青奥的理念,在场馆建设、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赛事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在筹备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得精彩、办出特色的要求,继续精心做好各项工作。再过162天,南京一定会向世界展示一场精彩圆满的青春盛会、体育盛会和文化盛会。

  今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惨案的发生地,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这一决定有何评论?

  对此,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绍泽代表说,众所周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我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在世界上早有定论。为悼念死难同胞,南京1985年建设了遇难同胞纪念馆。从1994年起,省暨南京市每年都举行和平集会和悼念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把12月13日设为国家公祭日,南京这座曾深受战争侵害城市的人民期盼已久,坚决拥护和支持。以立法形式确定抗战胜利日和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符合民意,符合法律,符合历史,也符合国际惯例。通过这样一个纪念日,可以进一步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陈绍泽代表表示,近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企图歪曲甚至否定侵略历史,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不满。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回应,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反对战争、捍卫人类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这里也要奉告日本右翼势力,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回到世界和平的大势正道上来,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中央电视台记者问: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向污染宣战。近年来,包括江苏在内的我国东部地区深受大气雾霾侵扰,江苏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雾霾?

  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代表说,江苏省委、省政府已明确将大气污染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今年以省政府一号文件下发了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体现了科学治气、铁腕治霾的坚定决心。江苏已经以到2017年PM2.5下降20%为总目标,细化分解每年治理任务。今年排定1000项,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和城乡面源五大领域,狠抓立法、减煤、提标、治车、降尘、控燃、联防七项举措。立法,今年要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完善大气治理法律体系;减煤,就是以减少和控制燃煤为重点,对小锅炉开展集中整治;提标,就是大力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力争在近两年对火电和钢铁企业全面进行除尘提标改造,明年实现燃煤大机组脱硝设施的全覆盖;治车,就是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今年淘汰黄标车15万辆,采购新能源汽车3000辆以上,对国四以上标准油品进行升级;降尘,就是在建筑领域降低扬尘污染,实现城区施工工地硬质化,建立监控长效机制;控燃,就是要在农村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力度,在城市控制烟花爆竹燃放和露天烧烤;联防,就是推进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建设重污染天气的预警预报系统,使应急防控更为主动。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打赢治霾这场攻坚战。

  香港商报记者问:国家正在推进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为上海近邻的苏州,在新一轮开放中有何考虑?

  苏州市长周乃翔回答说,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对苏州转型升级是全新的机遇。我们要取上海自贸区之长,创苏州开放型经济之新。取上海自贸区之长,重点要在学习上海自贸区投资管理、贸易管理、金融创新以及综合监管等方面好的思路和做法,结合苏州自身特点,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的辐射和带动,做强苏州的制造业,做优苏州的现代服务业。创开放型经济之新,一是加强中新合作,以苏州工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赋予中新合作新的内涵;二是加强两岸交流,建设好国务院去年批准的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推动两岸合作从传统制造业的合作向附加值比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合作转化;三是推动外贸提档升级,进一步扩大一般贸易,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四是大力发展金融业,把苏州打造成区域性金融中心。苏州完全有基础、有条件与上海自贸区实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也十分渴望在国家扩大自贸区试点范围时,给苏州一个先行先试的机会,给我们一个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多贡献的机会。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顾雷鸣 王晓映

编 辑: 李玉鹏
责 编: 李玉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