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明代表建议:整治“垃圾下乡” 加大农村环境建设力度
“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们关心的话题,来自安徽的胡大明代表在本届两会上,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加大农村环境建设上。他说,随着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城乡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由“垃圾围城”逐步发展为“垃圾下乡”。农民群众在迈向小康道路的同时,农村环境也正在走向“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胡大明代表认为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生活垃圾。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农民生活“市民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塑料化用品,一次性用品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电池等重化工垃圾也越来越多,很多地方这些有害垃圾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散落在村庄周围。二是生产资料垃圾。农田用塑料薄膜、用过的农药瓶、废弃的种子、化肥等包装袋,越来越多地被抛弃在农田和沟渠等灌溉设施周围。三是垃圾处理机制不健全。少数农民集中居住的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有垃圾收集。即使有垃圾定点收集,也仅限于收集、转运。大部分中心村、自然村没有建立农村垃圾的收集、转运、处理机制。四是部分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淡薄。
为此,胡大明代表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像《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一样,从国家层面尽快出台农村垃圾分类收集、专业转运、集中无害化处理的示范性操作规程,并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分类指导全国各地农村垃圾处理,还农村一个青山绿化的美好环境。二是像退垦还林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一样,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对农村垃圾(包括农作物秸秆)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的企业给予政策性补贴,补偿他们的成本支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早出成效。三是通过将有关农村环境保护内容融入“六五”普法、“三下乡”等形式,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王芳)
编 辑: 沈娟
责 编: 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