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代表团基层代表积极履职,多份建议传递基层声音
土地确权将带来农村大发展
李瑞伟代表。
冼润霞代表。
邓振龙代表。
谢舒雯代表。
为基层行政减负、加大财政扶持、解决农村垃圾处理……全国两会开幕以来,广东代表团基层代表的建议密集刊播于媒体上、回响在会场内外。
在一份份建议背后,是广大基层代表长期深入调研、经常挑灯夜战、为提出好建议作出的努力。记者在两会期间多次约访刘小权代表,但都因无法安排时间而一推再推。
在本次会议上,他们不仅带来了最真实、最质朴的基层声音,也带来了许多合理可行、符合实际的建议。
发出基层声音农村环境污染威胁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近年来全国两会热议的“例牌菜”。在本次两会上,不少基层代表提出,要高度重视农村垃圾污染,因为一些环境污染的后果已在某些农产品上偶有体现,如“毒菜心”、“毒大米”等。
“大城市的日常生活供应,都是由郊区县市或临近地市来解决,供应量非常大,但生产环节容易造成污染,尤其是畜牧养殖。”全国人大代表、茂名市茂南三高罗非鱼良种场场长李瑞伟忧心忡忡。
李瑞伟说,不少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但治理手段匮乏,有时连日常卫生维护都成问题。“我专门去一些农村调研,生活垃圾到处扔,根本没有人管,垃圾处理设施很欠缺。”
“改善农村环境十分必要,尤其解决水环境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另一位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市石滩镇沙头村党支部副书记冼润霞也呼吁,“因为在不少乡村,周边的化工企业在排污方面并没有得到严格的限制。这就造成养殖业中的水源污染,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食品安全。”冼润霞还提到,对于垃圾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很多人总是把目光投到城市,至多是关注到城镇,却忽略了农村的环境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怀集县连麦镇长岗村种养专业户徐建贤透露,“过去农村生活垃圾好处理,农民自建一个焚烧池定期焚烧还能积肥,但现在白色垃圾多了只能丢到河里。”徐建贤认为,“垃圾围村”一直难以得到治理的重要原因是,县、镇垃圾终端处理环节跟不上。他建议,垃圾焚烧厂要成为县级以及部分有条件镇街的“标配”。
共议农村发展发展模式转变关键在土地
记者注意到,在基层代表们的发言和建议中,“三农”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来自恩平市的种植大户黄海燕代表这次参会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带在身边,有空就拿出来仔细研读。她说,今年将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建议,特别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方面。
在代表发言中,关注焦点还是农村发展模式,其中土地问题是核心。“人们都在说经济拐点,我看农村经济也有拐点,发展模式要转变,现在需要突破。不过,最关键的土地承包确权问题还没解决好。”李瑞伟说。
李瑞伟表示,在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农户从集体取得承包经营权,并不是所有权,经营权的期限也不是很长。这带来了两个问题:第一,农村土地不能抵押,贷款很困难,农户要扩大生产规模,要搞家庭农场,很难筹到资金;第二,这对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也不利,它们只能从农民手里租土地,一旦产生收益,双方容易产生纠纷。
“考虑到这些因素,社会资本不敢大胆往农村投,不敢冒这个风险。”李瑞伟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扩大农村土地确权试点,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希望尽快在农村推广开来。
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大埔县桃源村新东村党支部副书记邓振龙也发现,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农村劳动力迁移走了,但是宅基地、房屋仍在原地,宅基地闲置造成了大量“空心村”。“乡下房屋卖不掉,城里房屋买不起,阻滞了城镇化的进程。”他建议,政府应该做充分的调研,考虑推行土地自由流转的试点工作。
农村要加快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近年来,我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状况在不断改善。但从总体上看,农业基础设施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之间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全国人大代表、连平县上坪镇三洞村山茶种植场农民谢舒雯提交了关于“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她说:“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当前扩大内需、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任务。”
代表积极履职接受记者采访难排“档期”
记者留意到,在本届人大代表中,广东团的基层代表大多是新代表。遂溪县河头镇吾良村委会妇女主任刘小权便是其中之一。为了更好地履职,刘小权付出了更多努力。“我是新代表,很多东西需要学习,特别是建议的方向、主题、撰写,都需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赴京后,刘小权积极向老代表拜师取经,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记者几次联系采访,都无法安排时间。最后,在老代表的悉心指导下,她终于完成了3份建议的撰写,涉及农田水利、保障移民生活、海洋避风港建设等多方面。
两年前,黄海燕被选为江门市人大代表,今年又“晋级”为全国人大代表,“当选江门市人大代表后,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后来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级别越高,责任越重大。当代表后有压力,准确地说能当成动力”。
正是心里始终怀揣着代表履职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黄海燕对每一次调研、每一个建议都十分认真细致。走访农户,倾听农民的真实想法和声音,是黄海燕的“日常功课”。她说:“在广东尤其是江门,农民、农村和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尤其要关注国家有什么好政策能帮助畅通农产品销路。”为此,她大部分时间住在农场,深入到农民中间,调查、研究、分析问题,总结心得,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黄海燕认为,人大代表提建议之余,还需实行自己的监督权。“目前许多政策,尤其是我关注农村方面的政策,大多都是合理的,但有许多没有得到落实。”(李春江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