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如何保障
常德市武陵区东江乡无公害生产基地。(资料照片)(陈旭昶 摄)
蒋秋桃代表(左一)、李赤群委员(左二)、刘绍英代表(左三)在民生会客室讨论食品安全问题。(赵持 摄)
1月18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执法人员在长沙市雨花区黎托乡,对一生产环境卫生恶劣的食品厂进行查处。(资料照片)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特邀嘉宾】
蒋秋桃 全国人大代表、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院长
刘绍英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德力电力建设有限公司职工
李赤群 全国政协委员、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提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福祉,也成为近年来广大群众越来越强烈的呼声。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坦言,食品安全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并强调要“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一问题,让人民满意”。
总理的报告真诚地回应了人民的呼声,也作出了郑重的承诺。下一步,怎样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让我们共同关注、思考这个话题。
【观点】
食品越来越丰富,但是否安全还得打个问号
主持人:食品安全正在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请谈谈您及您身边的人对当前食品安全现状的看法。
刘绍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食品越来越丰富,我们现在吃的东西很多,但是不是很安全,应该打个问号。我是基层的代表,跟老百姓接触比较多。一次,我在公交车上听到两个农民朋友交谈,他们说“城里的东西现在都吃不得,假冒伪劣商品好多,还有化学添加剂,简直是害人。”这反映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吃的问题确实是大问题,也是民众特别关心的问题。
李赤群:食品是公共问题,也是世界问题,每个国家都面临食品安全问题。应该说经过近十年我们国家食品安全通过不断的治理,食品安全形势,一方面是持续稳定、向好;另一方面,也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出现了一些社会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民的心理造成重大冲击。比如媒体曝光了一些食品是不安全的,而事实上大部分食品是安全的,只有少部分是不安全的。但是老百姓不知道他吃的是大多数,还是少部分,这就容易引起恐慌。
蒋秋桃:食品安全问题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永恒的话题。前一段时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国产奶粉合格率99%,有网民朋友就问1%在哪里,这个99%和1%是通过抽样来发现的,不合格的产品已经通过监管部门查处。是不是我们大家都认为进口的食品都是合格的呢,也不一定。我们前一段时间就抽样进口的奶粉,也有不合格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大家首先不要恐慌,要理性,如果让恐慌带来的伤害大于食品安全本身的伤害,那就不值得了。
违法成本太低,导致不法商贩唯利是图
主持人:近年来,不少“问题食品”通过媒体暴露在公众面前。请分析一下造成问题食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刘绍英:我觉得主要原因是非法牟取暴利造成的。那些不法商贩和生产厂家,以次充好、使用非法添加剂等手段来降低成本,这样会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他们自己心里肯定是知道的,但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主要是违法成本太低。很多时候就是罚点钱就了事。罚了钱,反而更加刺激他们去制售“问题食品”来弥补自己的所谓损失。
李赤群:我认为,我们的监管体制还不够科学,没有理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制度。分段监管本来的初衷是可以联合多个部门形成合力,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职责范围不清晰、存在监管缝隙、部门间推诿责任等许许多多的问题。这就出现了九个部门管不好一滴油,九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的情况,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九龙治水”。这样,食品安全监管就难以实现常态化,使得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没法及时被发现。
蒋秋桃:我认为食品标准不健全也是原因之一,虽然目前国家的食品标准已有不少,但不是很全面,有的存在空白,有的不够严格。同时,我们的检验检测能力有待提升。就拿湖南来说,省里虽然有8家大机构可以做食品检验检测,但是没有一家能够单独把所有的指标都检测完,换言之要确定一种食物彻底安全,可能需要来回多次送检,这也加大了政府部门监管的难度。
扭转“九龙治水”局面,对有害食品采取“零容忍”
主持人:食品安全事关重大,请围绕如何保障好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谈一谈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刘绍英:要保证安全就要对制售问题食品的厂商严惩重罚。只有严格执法才能扭转不法商贩“违法成本低”的情况。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很多就是因为当地行政执法部门不作为,他们把管理当成收费创收的渠道,收了费之后就放任不管,不认真履行法律所赋予的监管职责。我觉得还应该出台更加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甚至实行“一票否决”,哪里出了问题,就取消当地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当年奖励提拔任用资格。
蒋秋桃:新加坡在世界上是食品安全抓得比较严的国家,过去是扣24分就可以吊销餐饮的许可证,现在降到12分。你违法扣掉12分就再没有资格,你就出局了。所以,我们可以加大处罚力度,从制度制约,让严重违法者不能在这个领域工作。
作为消费者,应该把自己的安全放在自己手上。比如增强食品安全鉴别能力,改变生活饮食习惯等。
媒体在突发事件以后,也应当做一些合理的,适当的引导。不能使我们在1000件事情里做了999件合理的事情,没有人介绍也没有人知道,而当某一件事情没做好,媒体就片面的放大,这也不妥。另外媒体也有责任提供真实的科学的信息。比如洗衣粉炸油条,这是不可能的。媒体要帮我们认清这个,才能避免我们被谣言所伤害。
李赤群:一方面,要以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为契机,整合食品安全监管资源、监管职能,理顺管理机制,扭转“九龙治水”的局面。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发布真实有效的信息来帮助老百姓甄别、选购安全合格的食品。而广大消费者应该对有害食品采取“零容忍”,发现问题就要积极向相关部门举报、投诉,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维护食品安全的氛围。
食品安全问题与水污染,土质污染,甚至大气污染都有关联,所以我觉得一定加强环境保护,建立预测机制,另外建立起法律法规,依法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食品安全一定会越来越好。
【百姓愿景】
湘潭市民曾敏:食品安全要建立奖惩制度。对不尽职尽责的,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监管人员要一律予以清退,对食品生产加工造假,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一律追究刑事责任。
长沙市民王兆云:我平时喜欢寻觅美食,但在外面下馆子多少有点不放心,怕菜品中添加剂过多,危害身体健康。希望加强监管,让老百姓吃到更加原生态的食品。
中南大学教师周灿华:希望国家能够从立法层面上对食品安全问题建立健全的惩罚机制,尤其是儿童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腾讯网友“凌佳源”:民以食为天。今年全国两会,我期待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拿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对策,完善全程监管制度,明确责任,建立追责机制,效率与效果并重,还百姓一个“吃”的信心。
新浪微博网友“天宇天臣”:香港奶粉限购事件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不力导致了民众不信任国内企业。只要不是失望到一定程度,谁愿意舍近求远?应当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管机制,恢复民众信心。
【数据链接】
2013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湖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禁止生产乳制品、罐头制品、果冻等食品,专供婴幼儿、老年人、病人、孕产妇等特定人群的食品等。被吊销许可证的食品小作坊,其直接负责的人员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
2012年,湖南省工商系统在全省集中开展6项食品市场整治和30余次问题食品清查,查处食品违法案件5006件,移送司法机关23件,查处问题食品112.07吨,全省流通环节未出现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冒蕞 张斌 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