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 代表团主页 > 湖北 > 新闻报道

追逐我们的城市梦

——湖北省全国人大代表热议城镇化建设

来源: 湖北日报  浏览字号: 2013年03月14日 09:26

  13日,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刘江超(左)、毛日峰(中)、张琼(右)在驻地阅读湖报集团献礼“两会”的《逐梦第四极》,认为“中三角”适应新一轮城镇化浪潮,符合城镇化规律。(张磊 陈会君 摄)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讲,21世纪带动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二是中国的城镇化。
  这是关于“城镇化”的一个著名论断。
  连日来,我省全国人大代表结合实际,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城镇化的论述,展开热议。

  城乡均等发展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专家分析,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至少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和1万元的消费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孝感市市长滕刚测算过,按照孝感市的规划,2016年该市城镇化率将达到55%以上,累计将增加30万城镇人口。这样,可带动300亿元的投资和30亿元的消费。滕刚说:“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也是各地面临的最大发展机遇之一。”
  在荆门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全国人大代表、荆门市市委书记万勇说,荆门的思路是用均等化改善农村、用产业化改造农业、用知识化改变农民。这个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过去独门独户小农作业方式,用现代产业化方式发展农业;用知识技能武装农民,让他们像技术工人一样,就地就业或创业。
  另外,不能因为居住地不同、户籍不同、职业不同,就不能均等享受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全国人大代表、黄石市市长杨晓波认为,新型城镇化,关键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改变目前城乡差距过大的现状。

  遵循规律发展

  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什么是城镇化的客观规律?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辜胜阻认为,要防止“有城无市”过度城镇化。像巴西,城镇化现在已经超过90%,但是巴西的农村人口在城市找不到工作。
  还要防止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一味追求高速度和规模扩张。辜胜阻建议,做大县域经济,吸引更多人在中小城市、小城镇安居乐业。
  与“中三角”相衔接,荆门市建设“鄂中城市群”。荆门中心城区加新区发展为大城市,钟祥、京山、沙洋打造成中等城市,此外还有4个镇域小城市和若干新农村社区布局大中城市之间。万勇说,这样既能控制大城市规模,发挥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又能实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均衡发展,避免因城市过度扩张带来的“城市病”。
  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就会空心化。滕刚说:“产城一体、产城共荣是城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孝感市把城镇建设与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大园区“四大”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

  城镇化,重在“镇”

  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乡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人大代表、恩施州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高敬佩,长在武陵山、工作在武陵山。她和同事们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把父母接到城市一起生活,没想到,父母离开了生活一辈子的大山,反而容易生病。不得已,只能把父母送回大山深处。
  高敬佩说,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意愿。一些地方想把山民整体搬离大山,尤其一些年纪大的老人,十分不愿意。高敬佩说,城镇化不能操之过急,要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
  王光国代表来自恩施州建始县店子坪村。他认为,“就地城镇化”应该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以恩施自治州为例,少数民族民居十分有特色,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特色民居建设。既能保持人们习惯的生活风貌,又能发展观光旅游业。
  城镇化,不能忽视“镇”,重点也应该在“镇”。全国人大代表、汉川市沉湖镇福星村党委书记谭功炎提出建设“镇级市”。他在汉川,以企业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投入10亿元开展城镇建设,企业周边的农村,已经发展成拥有6万多常住人口、近8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的新型城镇。
  由于行政管理体制仍然是乡镇管理,出现了产业布局难以拓展,乡镇机构责大权小,城镇管理无能为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短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镇化进程。谭功炎说,当务之急,应该将一批城区面积大、居住人口多、产业支撑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城镇升级为镇级市,激发镇域经济更大活力,促使经济发达镇向现代化小城市迈进。(陈会君)
编 辑: 孟玉
责 编: 孟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