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是城镇化的规模红利
图为张兆安代表发言。
图为农民工人大代表周振波。
图为朱雪芹代表。
来自贵州的“90后”“农二代”小徐,从贵州一家职校毕业后,第一次来到上海想找份“体面、称心”的工作,但十多天来下来,总没找到“合乎自己想象”的工作,小徐开始犯愁了。
小徐只是数量庞大的“农二代”的一个缩影,如何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更好融入城市?新型城镇化需要怎样布局,合理引导新增农业人口?农民工的“未来保障”实现的途径在哪?带着这些问题,在京参加“两会”的代表们开出了各自的思索。
城镇化成就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载体
“父母苦了一辈子,我不想重蹈覆辙,想有个体面的工作,彻底离开农田。”小徐代表了众多“农二代”的想法,可进到大城市十来天,小徐发现,迎接自己的远没想象中那么美好。“住宿贵、餐饮贵,眼看着带的钱越来越少,没想到找工作成本那么高。”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群体。”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道出一组数据:全国2.6亿农民工中,“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占60%左右,超过城镇人口的1/6、城镇从业人口的1/3。与第一代农民工求生存、养家糊口不同,受过较好教育的“农二代”有着多元化的诉求,他们户籍在农村,一时又融入不了城市,形成“两不靠”的游离状态。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城市各类职业、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群。“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结合产城融合推进城镇化。同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有群体的农民工落户在城镇。同时,推进住房保障、平等就业、社会保障等配套改革。”
“但城镇化不是盲目地摊大饼,也不是鼓励人口一味往大型城市涌,造成新的空城、空巢。”张兆安代表建议,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特大型城市要“适可而止”,不能无限扩大规模;要有数量地谋划中心城市,“没有两三个中心城市,一个省是撑不起来的”;要有规模地发展中等城市,“50万到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是城市化的中流砥柱”,不仅仅是地级市,有条件的县城也要往这个方向发展,成为承载城市化人口的载体;最后,小城镇建设不要遍地开花,有的应该规模发展,有的让它自然生长。“关键要推进产城融合,实现生活、学习、工作属地化、匹配化,变过去进大城市的单一选择,转为多元选择。这样,让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镇化的规模化红利。”
高度关注”农二代”的精神家园建设
26岁的小何来自江苏镇江,现在已是沪上一家知名美发院的首席理发师。“我15岁在老家做洗头工,8年前听说老乡说上海赚钱快,就跟着来了。”让小何没想到的是,这个老乡其实是职业中介,交了不少中介费后,找工作的事没了下文。直到2006年春天一个机缘,小何进了这家连锁美发院,开始了他“正式单位”的职业生涯。“不少新来的打工者,容易被老乡或者不正规的中介骗,希望政府整治这种不良中介。”
小何的心声得到了农民工人大代表周振波的回应,他呼吁政府建立用工供求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待遇,帮助农民工找到合适工作,引导输出城市合理输出。
周振波代表结合自身经历,鼓励亿万农民工兄弟说,只有勤奋刻苦、踏实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亲眼看到,上海上百万务工的农民工,生活境况在迅速改变,大家基本能够享受社会保险、带薪年假、子女业务教育。现在,农民工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以前大家光想着赚钱回家,现在,很多人都想着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进城“农二代”的精神家园,也受到代表们的关注。上海团另一位农民工代表朱雪芹特意提到,几年前她偶然从上海少管所了解到,20年前进入少管所的都是城里孩子,20年后,里面85%都是“农二代”。“这让我震惊和震撼。”朱雪芹代表说,现在很多农民工忙于务工,忽视了子女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农二代”的精神文化也相对干涸,很多人整天用上网、看电视打发时间,希望政府多扶持、鼓励主旋律影视剧,为“农二代”提供更多的健康文化产品,引导他们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
吸引更多高素质务农者回归农业
近日申城多场外来务工人员专场招聘会上,东方网记者发现,不少“农二代”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未来保障”。江西来沪打工的小陈告诉记者,和薪资相比,他更关注企业在社保、交金方面的福利。“光拿工资的话,老了就没保障了。”小陈说。
农民工的“未来保障”,依靠的路径在哪里?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松江区区委书记盛亚飞看来,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就无法实现中国梦。”
盛亚飞代表说,我国粮食已持续多年增产,但隐忧依然存在,如农民收入低、务农人员老化等,“未来中国由谁来种地”的担心有现实依据。他说,在不少发达国家,种粮任务由家庭农场完成,采用先进的机械化手段,夫妻两人就能经营2000亩的农场,体现了农业发展的最新组织形式。他建议,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扩大家庭经营规模,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家庭农场,提高农业生产力;还要高度重视留住、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让家庭农场主有体面的收入和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吸引更多人才回归农业,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刘华宾、鲁琳、刘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