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 代表团主页 > 内蒙古 > 新闻报道

马瑞强:给农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来源: 内蒙古日报  浏览字号: 2013年03月09日 11:33

  全国人大代表马瑞强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马建斌 摄

“‘水果玉米’是超甜玉米,常见的也叫‘大甜玉米’。这种玉米生着就能吃,销路很好,今年准备继续扩种。”来到北京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马瑞强,特意从家乡带来一箱真空包装“水果玉米”让众人品尝。

80后全国人大代表马瑞强,今年刚好满30,是我区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是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学博士,毕业后,在北京捧到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可是,3年前他却选择了自主创业,回到家乡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创建了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马瑞强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

在驻地宾馆的窗前,望着窗外这座熟悉的城市,马瑞强很坚决地说:“不后悔!都过去了。很多人都反对,但我就想回河套,和大伙儿一起挣钱。”

这个喜欢大笑的年轻人,凭着不服输的“拗”劲儿,把合作社从最初的6户迅速扩大到300多户,玉米种植面积从起初的406亩扩大到去年的3000多亩,总产量达到4000多吨。

创业难。马瑞强付出了很多:因冷库断电,一晚上曾损失6万多元;夜间拉货,雇不上装卸工,他和妹夫扛玉米袋子,连续一个月从晚上10点扛到凌晨2点。合作社的经营越来越好了,可家人还是不能理解他。“这几天我爸妈还一直不停地打电话劝我,抽空在北京找个工作。”他晃了晃握在手里的手机苦笑了一下。

讲到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涉农政策,马瑞强一下子来了精神:“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大,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农牧业科技的财政扶持力度,多培养基层农牧业科技人才,带动发展科技型农牧业;出台政策推进科研院校与地方的农牧业科技合作交流,使农牧业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和草原牧区实现转化,给农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记者 郎俊琴)

 

编 辑: 温会兵
责 编: 余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