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稳定是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代表委员建议为实施十二五规划营造和谐稳定环境
2006年的一天晚上,陈先岩被电视上的画面震撼了——一对农村新人结婚前夕,新房被大火化为灰烬。小夫妻俩伤心欲绝的面孔,让他久久不能忘怀。
从那一年起,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扬州市公安局广陵分局副政委陈先岩,每年提的建议都和农村消防有关。
今年,陈先岩又带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大农村消防装备投入的建议。“农村消防问题涉及农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陈先岩今天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和陈先岩一样,“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就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言献策。
国泰民安是福。代表、委员们认为,维护社会稳定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只有社会和谐稳定,才能带来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
聚焦点:改善民生 社会稳定与民生息息相关
具有全国模范法官的身份,江苏省靖江市人民法院副院长陈燕萍代表在今年“两会”上却提了一条保护稀有鱼类资源的建议。
这个建议来源于她审理的一个案子。一个渔民把钱借给别人要不回来了,于是起诉到法院。在与这位渔民聊天的过程中,陈燕萍发现渔民的生活很艰难。渔民说,现在长江里的刀鱼和河豚都快没了,打鱼很困难,严重影响了收入。
陈燕萍认为,法庭民事案件虽然大部分是家长里短的纠纷,却事关千家万户,事关民生和谐,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相邻关系纠纷案件处理不好就会闹出一条人命,民事案件转为刑事案件。
“群众的案子无小案,只有让群众信服的方法审结案件,而不是让群众屈服的方式审结案件才能彻底化解矛盾,达到通过审结一件案件,温暖一方民心、维护一方稳定、促进一方和谐的目的。”陈燕萍说。
“民生问题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社会稳定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在陈先岩看来,公安民警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要求,在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上下功夫。
聚焦点:队伍建设 设“高压线”必须带“电”
代表、委员们认为,各级政法机关要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固防线,自身还要不断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湖南省委政法委书记李江认为,要把政法机关队伍建设融入到党风廉政建设的大环境中去抓,这样才能抓根本、抓长久、抓实在。
与此同时,要敢于问责。“我们现在不是少规矩,而是对破坏了规矩的人,问责不严、惩处不力。抓队伍最大的问题是——看你能不能动真的!设了‘高压线’,必须要带‘电’!”李江说。
“应进一步加大对公安工作的保障力度。”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特巡警大队副教导员宋玉兰从公安工作的角度提出建议
“目前,警力不足、民警超负荷工作的现象短期内难以缓解。”宋玉兰以她所在的鼓楼分局为例:现有民警878人,每年接处警12万起,共执行安保任务和处置各类大小突发事件千件以上;民警平均年龄41.1岁,体检可见发病率高达89.48%。
警力不足、民警超负荷工作损害了民警健康,制约了队伍的战斗力。
“公安机关严格执行‘从严治警、从优待警’的方针,但目前打击犯罪、维护稳定、创建良好治安环境的任务非常繁重,从优待警的一些措施较难落实,民警的休息和健康难以保障。”宋玉兰建议,在允许的条件下,加大警力编制投入,加大民警健康防护力度,减少连续作战、疲劳应战。
聚焦点:公平正义 做大“蛋糕”同时分好“蛋糕”
当前,城乡、区域、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关注。
“社会公平正义,既是走向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石,也是人民幸福和尊严的基础。”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认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推进个税改革,体现出中央“十二五”时期更加关注民生,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清晰思路。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财政厅厅长潘永和认为,要把“蛋糕”做大,同时要把“蛋糕”分好。“GDP就是这个大蛋糕,首先要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和公平,增加职工的报酬和收入。”
“社会稳定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人的稳定。”陈燕萍说,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政府的温暖、法律的权威,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聚焦点:精神卫生 精神疾患成为不安定因素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在精神卫生方面,要建立预测、预警、疏导、救助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社会成员的心理问题,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对精神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以情绪障碍为主的非精神性疾病就诊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精神疾患不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其危害性较大,肇事肇祸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李蓉表示。
如何消除这些不稳定因素?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河西区委书记沈家聪建议,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重视精神卫生体系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精神障碍人群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各方面协作的格局。具体说来,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将完善精神卫生体系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目标,采取措施,抓好落实。“完善预测、预警、疏导、救助机制,加强卫生、民政、公安、教育、街道等单位和部门的协调配合,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共同促进公众心理健康。”
法制日报记者 王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