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全国人大代表郑雪碧:抓好水利工程 造福黎民百姓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4日讯 (记者 雷汉发)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今年一月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就有着如此明确的阐述。我们作为共和国的一级地方政府,当然应该把水利建设的事情放在重中之重。”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邯郸市代理市长郑雪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开场白。
郑雪碧说,邯郸是河北最南端的经济大市,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农业生产用水额度都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但全市水资源总量仅为16.7亿立方米,平均到人头就只有191.6立方米,只占到全省人均量的62%,占全国人均量的9%。远远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标准。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市委、市政府当然要把水利建设和改革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自建国以来,经过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在邯郸区域共建有岳城、东武仕两座大型水库,车谷、口上、四里岩等6座中型水库和75座小型水库;建设行洪排沥河道堤防1058公里,骨干排水渠道4751公里,累计发展以管灌为主的节水灌溉面积405万亩,形成了总值近六十亿元水利资产。
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任然十分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近些年,市委、市政府通过科学论证,相继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尽量增加水库库容,先后两次上调东武仕水库汛限水位,增加了3000万立方米兴利调蓄库容。二是最大限度集雨工程,在西部山区大力建设水池、水窑等储留水设施,获得蓄水1亿立方米,三是抓平原地区的坑塘蓄水,在无法修建大型调蓄工程的东部平原,每年抢抓两大水库弃水时机,利用河渠、坑塘蓄水1亿立方米。特别是实施了生态水网工程,使全市利用雨洪资源水平上升到新高度。全市年均抗旱浇地560万亩,挽回粮食损失5.9亿多公斤。
在抓好生产的同时,我们狠抓了农村群众的生活用水,从2000年到2006年底,邯郸共投入3亿多元资金,共建设各类饮水工程9000余处,解决了615个村、47.43万人的饮水问题。而从2007年起,邯郸再次按照水利部、卫生部确定的饮水安全的高标准,在全省率先启动以集中供水站为主要建设形式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截至2010年底,邯郸累计投入投资5.24亿元,使1153个村、121.23万人用上了安全方便的自来水,告别了千百年来吃水难的历史。
郑雪碧对记者说,目前我们正在按照中央最近出台的决定重新研究制定水利建设和管理的改革方案,决定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深化管理改革,以促进城市水利建设,相信会在挖掘潜力、节约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