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 代表团主页 > 山西 > 代表建言

山西全国人大代表董洪运:贫困地区转型亦要“建型”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字号: 2011年03月07日 16:39

  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忻州市委书记董洪运建议,国家应该针对贫困地区实施有差别的产业政策,尽可能给这些区域布局项目,同时在用地和金融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以金融政策为例,可以多安排贷款规模,设立诸如产业基金的融资工具以及支持该区域进入资本市场,提高其直接融资的规模和能力。

  对于贫困地区的转型升级,董洪运认为,与其说是“转型”,不如说是“建型”——在新发展过程中建立何种类型的经济。“其首要内涵是由资源依赖型转为科技创新型,由粗放增长型转为集约发展型,由投资驱动型转为内涵膨胀型,由关门自干型转为开放借力型、由出卖初级产品型转为循环链条型。”

  “欠发达地区形成欠发达的原因是多样、复杂的,但其共同特征是长期投资不足和商品经济没发育起来,与此相匹配的是民生事业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董洪运对本报记者分析。对于民生事业的发展,他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国家实行财政倾斜政策,促进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实行差别化民生事业地方财政配套政策,在这些地区,中央确定的民生项目可减免或取消地方配套资金;三是地方政府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把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实现同步发展、同步共享,着力避免已出现的一些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严重滞后的失衡局面;四是着力解决贫困地区中的贫困人口问题,从而解决贫困地区中的最突出矛盾。

  而对于社会管理的加强,董洪运认为首先要解决好权力介入资源配置导致广大群众与少数既得利益者间的对立和冲突,“欠发达地区虽然是滞后的,但往往是资源富集区,从这些区域所走的路子来看,资源配置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极大工作量。”他说。

  其次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于贫富两极分化造成社会不稳定局面;接下来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并且加强社区建设,使社区连接起政府和人民群众,填补行政行为发挥作用的空白区域。

编 辑: 陈芳芳
责 编: 陈芳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