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1年3月)
“十一五”期间,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总体步入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第一, 经济实力实现重大跨越。六个亮点:一是经济总量五年翻了一番,接近8000亿元,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前三,去年增长17.1%,居全国第二、中西部第一。人均GDP迈上4000美元新台阶,五年前只相当于全国的78%,现在赶上了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投资、消费、进出口协调增长,均翻了一番以上。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接近7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30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120亿美元。
三是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销售值突破万亿大关,增加值增幅去年全国第一,占GDP比重达到46.8%,比五年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达到460亿元,翻了两番多。
四是国有民营外资经济比翼齐飞。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万亿元,全国第4个进入“万亿俱乐部”。非公企业户数翻了一番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五年前的50.4%提高到61.2%。
五是金融业成为支柱产业。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6.1%,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0.9%,为全国最好的三个省市之一。担保、信托、小额贷款等新型金融业态蓬勃发展,在国内率先开展离岸金融结算和电子商务国际结算。
六是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五年翻了两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991亿元,从全国的第22位升至第16位。
第二, 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增强。“五个重庆”建设在主城、区县城、中心镇和广大农村全方位展开,两年累计投入6500亿元。
一是国家中心城市拉开骨架。主城全面进入“二环时代”,正朝着建成10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大都市发展。
二是“三港两枢纽”建设提速。空港,江北机场第二跑道已建成通航,跻身全国十强;今年准备开建第三跑道,建成后旅客吞吐能力可达5000万人次。航运港,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200万标箱,五年后可增加至700万标箱,成为中西部最大的内河港。信息港,直连国内外的高速数据通道已初步建成。公路,已建成2000公里“二环八射”高速公路,路网密度西部第一,还有1000公里在建。铁路,11条、1156公里以及3个火车站、2个编组站同时在建,进入重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铁路建设时期。
三是城市品质全面提升。主城成片危旧房和工矿棚户区搬迁改造基本完成,今年底主城31条主干道将全部改造一新,61个城中村将全部完成改造,每年改造农村危旧房10万户、建成巴渝新居5万户。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干道、大型换乘枢纽建设提速,在建轨道达178公里。在西部率先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实现乡乡通畅、村村通达。大兴荒山绿化和城市增绿,“一年种了十年树”,全面启动长江两岸绿化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群众安全感指数稳定在95%以上。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五年前减少31%,重特大事故件数下降75%,去年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
第三, 内陆开放高地崛起。一是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利用外资新格局,外商投资额达到63亿美元,五年翻了三番多,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总量跃居中西部第一。
二是创造销售市场在境外、料件结算研发等环节在境内的“一头在外、多头在内”内陆加工贸易新模式,吸引了以惠普、宏碁为龙头的两大品牌商、6大代工企业、200多家零部件厂商落地,五年内可形成1亿台规模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产量将占全球的1/3。还同步引入了惠普1000亿美元规模结算中心和思科等研发中心,改变了我国加工贸易结算研发长期孤悬海外的历史。
三是开创面向国内市场和重庆发展的海外投资新局面,已有50亿美元的对外投资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并付诸实施,走在全国前列。如重钢收购亚洲钢铁公司60%的股权,粮食集团收购巴西、加拿大、阿根廷等国土地进行农业开发,所收购的资源和生产的农产品都运回国内为我所用,这符合国家利益,国家很支持。
四是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积极协调中、俄、哈签署边境口岸高效便捷通关协议,开通了渝新欧铁路国际集装箱班列,为国家构建起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也使重庆由对外开放的“大后方”变为“桥头堡”。
五是搭建内陆开放大平台,两江新区开发建设起步良好,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从批准建设到封关运行一年内完成,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43个市级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逐步形成。
第四, 综合配套改革实现突破。率先在全国集中破解大面积、长周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关键环节的重大改革。
一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农民工及其新生代为主体,坚持自愿转户,建立同等享有城镇居民就业、养老、住房、教育、医疗“五个保障”的机制,实行土地自愿、有偿、弹性退出,依法保障转户农民权益。启动五个多月,已平稳有序转户160多万人。到今年底,过去积累的符合条件的300多万农民工都可自愿转户进城。
二是住房制度改革。通过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加速构建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并推动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调控体系。去年已开建公租房1300万平方米,首批1.5万套已摇号分配。计划三年内建设4000万平方米,解决200万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高档商品住房房产税试点正有序推进。
三是“两翼”农户万元增收。重点解决农村流通和融通问题,去年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农村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承包地经营权已基本确权到位,“三权”抵质押贷款试点已全面启动。
四是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相继组建的农村土地交易所、农畜产品交易所、药品交易所等八大要素市场,正加快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相关要素集散中心或定价中心。今年,交易所交易总额有望达到1000亿元。
五是扶持发展微型企业。采取按注册资本金的30%—50%给予补助、注册资本金等额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措施,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自主创业。去年已创办1万多户,带动就业10万人。今后五年,每年再发展3万户。
六是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大差距。我们自我加压,下决心在这一全国性难题上率先破题。缩小城乡差距主要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资源要素和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缩小区域差距主要是抓好交通网络、县城经济、工业园区、资源优化配置、资本融通“五大环节”,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路径,并取得一定成效,“两翼”经济增速已连续四年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是三大差距中最根本的环节,与老百姓关系最直接,也最难实现,关键要靠改革,核心是制度安排。我们正从初次分配、再分配、财税调节、就业创业、发展教育五个方面采取系统性的改革措施。
第五,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始终保持财政一般预算的50%以上用于民生、75%以上用于区县和基层,推动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
一是全力推进“民生十条”。去年市委全委会专题研究了民生工作,决定用两年多时间,集中办好公租房建设、“两翼”万元增收、户籍制度改革等10件民生大事。农村养老保险已覆盖到75%的区县,今年上半年可实现全覆盖,比全国大致提前三年。交巡警合一改革全面推开,校警已覆盖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000所,投入专项资金补助130万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建成中小学塑胶运动场1080个,新建数量是过去建成总和的4倍多。基本药物“零利润”销售扩大到26个区县,药价平均下降两成多,今年将实现全覆盖。
二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已全面实现“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居西部第一。启动创建30所三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超过40%。重庆大剧院、科技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用,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7532元、5277元,年均分别增长11.3%、13.4%。实现城镇当年新增就业岗位多于新增劳动力和失业人员,农民工人均务工收入增长近1倍。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医疗保险比全国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全国率先实行相对扶贫标准,将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30%的人口全部纳入了扶贫对象。
第六, 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近两年,我们把推进“唱红打黑”、“三项活动”、“三项制度”作为扶正祛邪促和谐、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抓手,深得群众拥护。
一是“唱红打黑”扶正祛邪。“唱读讲传”活动广泛开展,全市干部群众参与面超过90%,弘扬了主旋律,提振了精气神。依法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破获积存命案500多件,铲除了一批黑恶团伙及其“保护伞”,促进了社会公平,净化了社会环境。
二是深入开展“大下访”、“三进三同”、“结穷亲”三项活动。全市20万名机关干部下访群众200万人次,累计投入99.7亿元,解决各类信访问题21.9万件;25万人次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35万名干部职工与57.6万户困难家庭“结穷亲”,送去帮扶钱物和致富项目。
三是全面落实“村社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每户群众、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三项制度。全市所有村、社区党组织100%建立了“三项制度”,帮助解决群众问题280万件,群众满意度达96.5%。
总体上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已迈上了新的台阶。今后五年,我们将乘势而上,坚持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基本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314”总体部署。主要工作目标:一是实现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全市GDP年均增长12.5%左右,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8%。二是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和金融、商贸物流、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三是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十二五”末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五年力争外商投资额500亿美元、“走出去”投资300亿美元。四是建设统筹城乡改革先行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3.4:1缩小到2.5:1左右,“圈翼”发展差距从2.3:1缩小到2:1左右,基尼系数从0.42缩小到0.35左右。五是建设“五个重庆”,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