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友谊 共享经验 深化合作 共谋发展
——全国人大与非洲四国议会开展线上研讨会
6月23日至24日,全国人大与非洲利比里亚、纳米比亚、南非、津巴布韦四国议会围绕“立法机构在减贫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主题召开线上研讨会。摄影/毕楠
千山万水,不阻中非情谊如磐、命运与共。
2021年6月23日至24日,全国人大与非洲利比里亚、纳米比亚、南非、津巴布韦四国立法机构,通过线上视频会议在“云端”相聚一堂,围绕“立法机构在减贫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一主题深入交流,“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激发了非洲议员朋友的热烈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理想。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非洲国家遭受严重冲击,减贫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全国人大同非洲四国议会分享立法机构助力脱贫攻坚的做法与经验,真心实意助力非洲国家减贫发展,充分表明以实际行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初心与担当。非方与会人员对全国人大精心准备此次研讨会、分享切实有用的经验表示由衷感谢,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纷纷称赞中国脱贫攻坚取得辉煌成就。
研讨会得到中非立法机构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王东明副委员长和纳米比亚国民议会议长卡贾维维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主持会议。全国人大和四国议会精心组织代表(议员)参会。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宪魁、李春生,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姚文明、湖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宗林,以及五位全国人大代表分别发言。包括四国议会多名专门委员会主席、对华友好小组组长在内的非方30余名议员踊跃参加。
心手相连 跨越山海
中非友谊历久弥坚
中国用“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来形容中非关系。非洲谚语“河有源泉水才深”是中非友谊的真实写照。
中国与非洲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历久弥坚。此次研讨会正是中非心手相牵,情谊跨越山海的生动体现。
王东明副委员长在致辞中表示,历经40多年接续奋斗,中国7亿多人摆脱贫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在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包括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减贫和发展新引擎,全面落实习近平主席在南南合作圆桌会议上宣布的“100个减贫项目”,在非洲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中国全国人大愿与非洲国家议会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特别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发展、减贫合作等领域深化互学互鉴。
卡贾维维议长向栗战书委员长及中方同事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认为中方在疫情背景下组织召开本次研讨会正当其时,为中非议员克服疫情阻碍、加强沟通交流建立了可贵的平台,有助于推动非中立法机构友好交往和非中关系深入发展。非中双方应进一步团结协作,加强减贫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共同致力于疫后经济社会发展,为新时代非中关系增添新内涵。
6月23日,纳米比亚国民议会议长卡贾维维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摄影/毕楠
分享经验故事 畅谈观点体会
凝聚合作共识
从全国人大到地方人大、人大代表,从理念到实践,在这场心与心的沟通中,双方共同期待消除贫困、逐梦共行,期待切实有用的减贫方案在非洲大地落地生根,为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增进非洲广大人民福祉注入动力。
非方积极提问,中方知无不言。双方真诚互信、交流深入,讨论气氛热烈、富有成效。
——立法:为减贫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中国全国人大通过加强立法工作,为推进扶贫减贫提供法治保障。”王宪魁介绍,宪法为扶贫减贫提供根本保障;预算法、农业法、个人所得税法、教育法等40部法律包含扶贫减贫相关具体规定,比如预算法规定,中央预算和有关地方预算中应当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辅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社会的建设事业。
姚文明通过精心准备的图片和图表直观地展示了宁夏脱贫前后的风貌、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数据等。他说,宁夏中南部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认为不适合居住,宁夏人大作出生态移民涉及土地有关问题的决定,为移民搬迁提供法律保障;制定了扶贫开发条例、枸杞产业促进条例等,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多方齐心协力,助力按期实现脱贫目标。
——监督:寓支持于监督之中
李春生介绍,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多年听取政府和有关部门作相关报告,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督。由副委员长亲自带队分赴12个贫困省区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全国人大代表主动深入贫困地区调研,为解决贫困群众实际问题累计提出脱贫攻坚方面建议1500多件,全国人大农业农村委员会督促相关部门办理实施。
刘宗林说,2015年,湖南省人大通过湖南省扶贫开发条例,之后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指出扶贫开发基础性工作有待加强、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向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并督促落实。省人大还先后两次组织人大代表赴贫困县开展专题视察调研,督办代表建议。
——人大代表:为民履职,以实际行动投入脱贫
“把知识和技术传遍千家万户,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农民院士”朱有勇代表的表态掷地有声。作为中国工程院在云南省澜沧县的科技扶贫队员,他与团队推广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林下种植药草品种,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整村脱贫。
“做一个致力于少数民族和乡村妇女脱贫的实践者和贡献者。”石丽平代表的发言铿锵有力。作为土生土长的苗族人,她走遍贵州苗家村寨寻找苗绣手艺人,通过发展苗绣产业帮助苗族群众尤其是几千名妇女实现居家就业、脱贫致富。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支月英代表40年如一日投身教育扶贫的经历令人感动。从支姐姐、支妈妈到支奶奶,她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学生走出大山,用教育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
“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重大疾病不出疆的目标已经实现。”凯赛尔·阿布都克热木代表自豪地向与会者介绍新疆脱贫攻坚情况。作为新疆医科大学校长,他长期致力于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提出系列健康扶贫的议案,推动对接帮扶,让健康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戴立忠代表介绍,他提出的健康扶贫方面建议被采纳并体现在国家相关政策中,这引起了非方议员的思考和讨论。
——“中国的宝贵经验是我们最需要的”
“摆脱贫困也是非洲国家和人民的梦想,希望学习中国经验,像中国一样早日实现减贫目标。”
非方议员一致高度评价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在当前疫情加剧贫困的背景下,研讨会选题精准、内容务实,十分解渴,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利比里亚行政委员会主席格雷、南非国民议会马学东议员表示,中国实践证明,消除贫困需要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制定科学精准的减贫政策并有效落实。
纳米比亚国民议会纳中友好小组主席塔伊勒认为,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符合自身实际的减贫道路。非洲国家也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有效减贫政策。
立足立法机构定位,发挥立法机构职能和优势。全国人大与非洲四国议会在推动立法监督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与实践等方面找到许多共鸣。四国议会发出进一步加强中非立法机构友好合作的有力声音。
利比里亚众议院规则、秩序和管理委员会主席戈维克洛、南非国民议会议员杰考布等表示,中国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通过履行立法和监督职能,在减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贫困地区开展调研并把调研结果转化为法律和政策建议的经验值得非洲学习借鉴。
纳米比亚国民议会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席图韦亚和利比里亚众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邓肯认为,全国人大代表分享的扶贫经历令非方深受启迪。议员应该如此聆听人民心声、回应人民诉求,把减贫理念落实到行动中。
津巴布韦国民议会农业委员会主席瓦迪亚耶纳说,中国是津巴布韦不可替代、最可靠的朋友,期待学习中国脱贫经验,加强双方立法机构交流合作,为中非携手实现共同繁荣做出贡献。
交流互动中,非方议员纷纷就“脱贫的标准是什么”“扶贫的路径有什么”“如何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立法机构如何发挥好监督职能”等问题同中方交流。非方议员还提出,希望今后继续举办类似研讨会,了解更多实际减贫案例;期待有机会访华,亲身感受中国的脱贫成果等建议。
中非立法机构携手
助力增进中非人民福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憧憬已成为现实。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注入强大动能,是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先锋探索,提振了全球减贫发展的信心。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将心比心,携手共进。
此次研讨会是全国人大首次举办多边线上研讨会,也是首次围绕立法机构推进减贫发展主题与非洲国家议会进行专题交流。中非立法机构间表达了巩固友谊、深化合作、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的强烈愿望,折射出中非坚如磐石、命运与共的兄弟情谊。
作为立法机构、民意机关,全国人大在对外交往中介绍减贫发展,有利于推动各国立法机构了解中国减贫成就,有利于国际社会从减贫角度看到真实立体的人大工作,增进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知认同,进一步加强立法机构间合作。人大代表的故事虽具体而微,但生动鲜活,令人印象深刻,传递了中国人民最真实的心声,反映出脱贫攻坚的宏大叙事,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政之道。中国之治的鲜明效果、中国制度的优势不言自明。
“全国人大愿同非洲国家议会共同努力,秉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农业农村、减贫发展、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经验交流,助力中非减贫合作和乡村振兴事业,为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陈锡文在总结讲话中的发言获得四国议员的高度认可。
研讨会结束后,多位议员接受媒体采访或在其脸书、推特等新媒体账号发布信息,介绍中国减贫情况,分享体会感悟,引起当地网民积极评论。(记者 孙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