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余人大:靶向发力强监督 双轮驱动促发展
通讯员 钟耀兵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李小健
发展和安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确立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新余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根据省委、市委工作安排,号准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安全生产等关键领域的“脉搏”,定准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靶向”,在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上持续深耕,为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注入强劲人大动能。
构建全过程监督闭环 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
市人大常委会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为遵循,着力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的监督闭环,推动监督工作迈向系统化、机制化、长效化。
紧盯项目全周期,驱动有效投资提速增效。项目建设是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锚定市委“项目带动战略三年行动计划”,首次对129个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督。通过制定《关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监督暂行办法》及评价细则,紧盯项目招投标、投资概算、财政评审、建设进度等关键环节,深入一线开展集中视察与调研分析,精准把脉“慢”的症结,开出“快”的处方。提出的“加强项目统筹管理,构建全链条监管,实现控概算、降成本、防风险、提效益”等审议意见,有力推动市政府出台《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全流程监督管理工作框架》及6项配套制度,实现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至2024年底,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开工率跃升至86.82%,同比大幅提高20余个百分点。
做实招商全流程,赋能经济发展蓄势增能。招商引资是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泉。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定期跟踪调度机制,首次对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开展全覆盖实地调研。采取“逐个项目过筛”方式,全程跟踪项目签约、落地、建设、投产、进资等环节,及时掌握进展、疏通堵点,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形成的专题分析报告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肯定。2025年,监督视角进一步聚焦工业主战场——高新区,专题调研上半年新签约的52个项目,针对性提出强化督导考核、完善政策支持、优化服务保障等建议,助力擦亮“投资新余”品牌。
强化债务全口径审查,筑牢风险防范安全堤坝。加强政府债务审查监督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举措。市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债务规模、结构、偿还能力及资金投向等作为审查重点,创新构建“专题调研+听取报告+审议交办+跟踪问效”全链条监督模式。通过深入调研政府债务管理使用、隐性债务化解及融资平台转型升级等情况,并对近三年所有债券项目进行跟踪问效,于2025年6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专项报告。首次实现对政府债务的全口径审查和全过程监管,推动审议意见有效交办落实,全市存量隐性债务得到有效化解。
完善全链条监督机制 推动重点领域治理增效
秉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理念,聚焦“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以严谨、求实、较真的态度,构建并夯实“发现问题-交办问题-跟踪督办-建章立制”的全链条监督模式,推动监督工作从“做了”向“做实”“做优”迈进。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护航高水平安全。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市委有号召,人大有行动”,深刻汲取“1·24”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教训,将安全生产履职能力监督作为首要任务。一是全员下沉,开展全覆盖调研。由常委会领导牵头,组建8个监督小组,对应13个安全专业领域,选取代表性乡镇社区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并以点带面,深入市安委办及各安全专委会进行全覆盖督导,面对面了解履职,点对点反馈问题2000余个,实打实推动解决小额工程安全监管、老旧电梯评估、充电设施增设等一批难题,形成16篇高质量调研报告,为构建“排查、督查、问责”闭环体系提供蓝本。二是全线出击,开展联动督查。指导推动市县(区)创新开展安全生产联动督查,采用“一个社区一个社区过”“一个村一个村走”的务实方法,实现各类安全生产点位全覆盖,发现并推动整改加油站安全距离不足、农村沼气监管盲区、烟花爆竹非法运输存储、既有建筑消防验收等重大隐患及监管真空问题。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推动出台《新余市工业园区应急管理服务站建设指导方案》等文件,试点推行网格化管理与应急服务站建设,助推基层应急能力提升。三是全域攻坚,开展综合督查。全面落实市委关于开展安全生产本质能力提升综合督查的要求,创新制作社区导视图、排查清单,对常委会领导挂点的24个社区(管理处)的各类安全生产点位进行“逐个社区过”式督查。针对自建房隐患、预制板房风险、消防审验历史遗留等问题,推动政府将房屋安全全面纳入“城市体检”,建立危险房屋档案,实行“一房一策”精准解危。通过以督代训,帮助社区建强排查队伍与吹哨响应机制,夯实安全基层基础,助力全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为通过国务院评估验收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激发研发投入活力。围绕推进“新余制造”高质量发展,深入企业、院校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题调研,紧盯企业研发、财政支出、院校投入等薄弱环节精准把脉、靶向建言。调研报告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相关建议被吸纳进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市政府出台《新余市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工作方案(2025-2027年)》。2025年以来,通过组织代表专题调研等方式持续跟踪问效,推动我市在全省二类设区市排名大幅晋档至第二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列全省第三,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连续五年蝉联全省第一。
守护渝钤绿水青山,助推美丽新余建设。一是创新开展“碧水渝钤行”活动。与省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好“环保赣江行”活动,对“环保赣江行”活动发现的涉及新余市的5个问题,专门召开交办会,整改率100%。持续聚焦城市饮用水安全,开展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监督,推动解决水源地建设、水质风险、检测能力、二次供水安全等问题,通过专题询问持续跟踪,推动市政府出台《新余市城镇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等两项规章,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创新开展“环境与资源保护三年行活动”。重点对大气污染治理、扬尘管控、移动源污染、餐饮油烟、绿色矿山修复、噪音防治等法律法规落实情况开展监督,列出29个具体问题及建议,持续推动全市生态环境稳定优化。相关经验在《江西生态文明》刊发。
创新精准监督模式 提升治理效能与民生温度
聚焦市委关注、群众关心、社会关切的难点痛点,在精准监督中体现支持,在服务大局中展现担当,助力破解发展难题、增进人民福祉。
精准选题,创新“年度会商”面对面。首次召开市人大常委会与市人民政府联席会议,市政府领导及14个部门主要负责人悉数到场。会议面对面通报人大在经济发展、饮用水安全、智慧停车、养犬管理、医疗卫生、消防设施、安全生产等10个重点领域的调研情况,点对点提出意见建议,一体推进问题整改、工作落实与事项落地,开创了监督与支持同频共振的新局面。
精准点题,创新“专题询问”实打实。将城区居民饮用水安全专题询问作为2025年监督工作重点,谱好“问前、问中、问后”三部曲。问前调研求深,梳理二次供水设施老化、专业化管理缺失、水源地防控难等5方面问题,确保问题设计“精、专、深”。问中导向求准,既问病灶也究病因,明晰解决路线图和时间表,推动政府投入400余万元更新检测设备,增加50余万元检测经费,并投资5000余万元对107套二次供水设施实施智能化改造,明确野外山泉水监管主体。问后跟踪求效,由市人大环资委牵头紧盯不放,推动《水污染防治法》及二次供水管理规定落细落实,筑牢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安全屏障。
精准破题,创新“基层民主”常态化。按照“先试点、后铺开”思路,探索推行街道居民议政代表会议制度,弥补街道民主监督“缺位”、民意反映“断层”短板。例如,围绕“夯实安全生产基础”项目,通过听取报告、实地视察,发现建设进度滞后、管护不到位等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有效推动“增设补齐806个市政消火栓、更换维修454个消火栓”等任务落实,及时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新余市人大常委会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新修改的《监督法》,持续在增强监督刚性与实效上探索创新,不断强化对经济运行、安全生产、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的全过程监督,进一步健全监督闭环体系,让围绕中心更紧密、服务大局更有为,努力以高质效监督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加快打造新型工业强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余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