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刘琴:牛棚里走出的群众贴心人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玮琦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8期  浏览字号:
  刘琴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太平村刘琴养牛场负责人
  走近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太平村的刘琴养牛场,最先迎接记者的是牛群的一片“哞哞”声。养牛场里,全国人大代表刘琴正悉心照看她最心爱的牛儿们。“在安徽科技学院专家的帮助下,我们调整了饲料配比,科学养牛让群众致富更有底气和信心!”刘琴抓起一把饲料向记者展示,眼里闪着亮亮的光。
  2000年,细心的刘琴注意到当地的肉牛需求量越来越大,大胆借钱买了两头水牛,迈出了养牛的第一步。割草、放牛、打扫牛舍……刘琴一门心思扑在养牛上。一年下来,两头牛带来的第一桶金让刘琴看到了希望。“虽然我是一名农村妇女,但不能只是照顾老人孩子,更想养牛致富,把日子过好。”刘琴把心声写进了日记,更实实在在落到了行动中。
  刘琴代表正悉心照看她最心爱的牛儿们。摄影/徐航
  扩大养殖规模、学习动物疾病防治办法、摸索养牛技术……从两头牛起步,25年的时间里,刘琴在实践中从养牛“小白”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养牛“女状元”,一步一个脚印地“蹚”出了致富的路子。2012年,刘琴养牛场的规模达到了出栏400头。
  养牛场的收益越来越好,刘琴也没有忘记乡亲们。“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2017年,刘琴成立了淮南市琴宏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提供场地、饲料、技术,探索“大户带动+技术培训”模式,带动乡亲们发展肉牛养殖产业。
  在刘琴的带动下,古沟回族乡的养牛产业也“牛”起来了:养牛户从最初的5户增至近百户,其中80余户年均增收超5万元;上规模的养殖公司发展到4家,养殖规模都在100头以上。通过发展养牛产业,太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村,周边村民及100多户贫困户成功实现脱贫致富。刘琴也先后获得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安徽省巾帼标兵、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在共同富裕这条道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从2013年以来,刘琴已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对于代表履职,她有自己的体会,“只有紧跟党的政策,到群众中去倾听百姓心声,才能提出最‘贴心’的代表建议。”
  在代表履职的这条路上,刘琴走了13年,提出了46件建议。“带着泥土的声音才最真实。”句句条条,都是刘琴对广大基层群众心声的最真切反映。
  围绕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她连续三年呼吁提高农村养老金,推动村级政务平台接入城乡居民医保缴费系统;针对秸秆禁烧争议,她提出“分区域动态管控”方案,被农业农村部采纳为皖北试点政策内容;关心乡村振兴,她提出建立乡村人才保障与激励机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等与乡村发展息息相关的建议;推动乡村养殖产业发展,她提交了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鼓励农民创建品牌等建议……
  今年年初,刘琴又陆续走访6个乡镇,把收集到的132条村民诉求和意见凝练成为5件沉甸甸的建议,带到了全国人代会上。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金钥匙’。”在古沟回族乡,每逢“代表接待日”,来找刘琴的群众总会排起长队。村民耿真因为遭遇事故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在刘琴耐心劝导和当地政府的帮扶下,耿真的养牛业走上正轨,也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每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刘琴总会带着最新鲜的两会精神,走上田间地头、走进村民家里,让政策的春风拂过每个乡亲的心田……
  “农村这片广袤天地生机勃勃,我生在这儿长在这儿,更要把汗水挥洒在这,更好地履职尽责,带着更多群众过上好日子!”凭借这股创业的“牛劲儿”,这位牛棚里走出来的群众贴心人,还将带领着乡亲们奔赴更美好的未来。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