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对检查工会法实施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郑建邦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工会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共有14人次发言。现根据会议发言情况,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主要意见整理如下。
  出席人员普遍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展工会法执法检查,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工会法有效实施的有力举措。执法检查组紧扣法律规定,聚焦工会工作和法律实施中的短板弱项,综合运用多种检查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强化监督实效。大家充分肯定执法检查组工作,认为报告反映情况全面详实、重点突出,查找问题切中要害,意见建议客观务实、针对性强,希望“一府两院”认真研究处理。大家强调,要全面贯彻实施工会法,发挥工会政治作用,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职工权益长效机制,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审议中,大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补齐基层工会建设短板
  有的出席人员指出,在工会建设和作用发挥方面,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好一些,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相对弱一些,存在职代会建制率和覆盖率低、工会组建难度大、支持建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议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央企国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支持非公企业探索契合实际的工会组建方式和民主管理形式。
  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有的出席人员指出,网约车驾驶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流动性强、兼职普遍,组织起来难度大,工会覆盖面有限。同时,这一群体普遍面临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社会保障相对不足等问题。应高度重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权益保障,切实保障其入会权利,主动提供帮助服务。建议:(1)整合和规范入会渠道,制定专门政策文件予以保障;(2)推动各地出台相关工作办法,指导帮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3)推进出台专门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法规或规章,适时修改完善工会法。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健全工会法律援助制度,强化工会法律援助的维权功能。(1)修订《工会法律援助办法》,细化法律援助形式、程序和具体实施的内容;(2)优化工会法律援助与政府法律援助的协作对接机制,形成工作合力;(3)吸收更多法律人才参与工会工作,可将公职律师、律师志愿者以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纳入工会法律援助专家库;(4)建立工会法律援助的经费保障机制,将相关经费列入工会年度预算,引入财政补贴和社会公益资金。
  三、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加大对产业工人表彰奖励、服务保障、安全健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培养造就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建议:(1)政府鼓励支持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自主评定,推动企业的“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落实;(2)构建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供线上线下优质技能培训课程;(3)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创新成果参与分配的薪酬体系,用好劳模工匠选树评优等激励措施。有的出席人员指出,部分企业“以工代干”(通过内部竞聘上岗、择优选拔推荐等方式转向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岗位的工人)和“劳务工”(劳务派遣合同制的工人)两类群体存在“上升天花板”,无法享有对应岗位的晋升、薪酬、转岗配套等待遇,不利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和长远发展。建议进一步落实同工同酬原则,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流动渠道,健全专业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技能岗位互相贯通的长效机制。
  四、规范工会经费管理使用
  有的出席人员指出,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用人单位欠缴、少缴工会经费现象,有的地方政府因招商引资等原因随意减免工会经费,有的地方财政未足额拨缴机关事业单位工会经费,部分医院、学校等单位未足额拨缴工会经费,部分企业缴纳工会经费的工资基数不实,有的基层工会未设立独立账户、由行政统筹管理经费等。这些问题弱化了工会的作用,影响了企业和劳动者建会入会的积极性。建议有关部门予以重视、研究解决,加强工会经费的管理监督,提高工会经费缴纳和使用的规范性、科学性。
  五、提高工会工作法治化水平
  有的出席人员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自身在工会法中的法定职责理解不准确,认为贯彻实施工会法仅是各级工会组织的事,执法主体尚存争议、部门间协同合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应进一步加大工会法的宣传教育和贯彻实施力度,明确政府为工会法的执法主体,进一步压实各部门和工会的职责任务。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完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与政府劳动保障监察、检察机关劳动者权益保障法律监督协作机制,结合部分地区的司法实际,探索将劳动者权益保障纳入检察公益诉讼案件范围。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结合这次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建议,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法立法进程,争取及早提请审议。有的出席人员建议,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劳动关系认定标准模糊等突出问题,抓紧完善劳动领域相关法律法规。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