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对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9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了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共有38人次发言。现根据会议发言情况,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主要意见整理如下。
  出席人员普遍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优化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有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加快融合、相互促进,有效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大家充分肯定国务院的工作报告,积极评价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财经委的调研报告,认为分析问题实事求是,提出建议务实中肯,希望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处理。大家强调,要完善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深入挖掘阐释利用优秀文化资源,加速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审议中,大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领,完善体制机制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将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研究制定专项规划。有的出席人员建议,推动文旅产业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对接,依托大型城市群、都市圈等统筹跨行政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有的出席人员建议,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文化工程,聚焦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世界级和国家级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示等,统筹文旅项目的谋划和建设。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文旅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在优化规划布局、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作用,防止财政资金堆盆景、政府大包大揽。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将国家重点旅游景区文旅设施建设项目审批列入“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规范文旅项目的摸底、考察、论证、发掘、立项、投资、建设、管理等工作,严格审查、审批、检查、监督、考评的标准、条件和程序,推动部门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
  二、深挖文化内涵,拓展融合深度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旅产品,培养高素质、研究型、文化引导型导游,从“利用文化”向“滋养文化”转变。建议:(1)“保护为先”,在推进文物普查、非遗普查的基础上,科学编制文物与非遗的保护、开发、利用规划,避免大拆大建、过度开发;(2)“特色为要”,深挖文化内涵,在建筑设计、特色餐饮、服务礼仪等方面全面融合地方文化元素;(3)“原真性体验”,保护历史街区的“生活肌理”,避免“博物馆式”冻结、“主题公园式”伪造,展示真实文化生活。有些出席人员建议,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设置5A级红色景区专项评选,提升红色资源宣传力度、讲解质量。有的出席人员认为,文旅融合应尊重文化、旅游各自发展规律,坚持“能融则融、宜融则融”原则,避免简单化、机械化、标签化融合。
  三、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
  有些出席人员指出,当前文旅产品同质化、商业化趋势严重,缺少特色化产品、差异化服务,导致“千镇一面”、“千村一律”。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文旅工作,突出地方文化特征,不能脱离实际,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加强文旅产品设计与资源整合,打造太行山脉红色之旅、唐诗之路、黄河之旅、运河文化带等主题路线,运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实现个性化路线推荐和精准营销。有的出席人员指出,个别地方文旅存在“套用科技外壳、实则毫无创新”的现象,建议在推动文旅和科技交融的同时,突出文化思想的精神内核。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应加快发展“文旅+”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业与其他行业多元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建议:(1)发展“文旅+康养”,结合中医药、森林、温泉、山海等开发养生度假产品;(2)发展“文旅+科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大厂等开放可供参观的科学设施,鼓励打造专业化的科普研学游场景;(3)发展“文旅+影视”,加大对地方影视拍摄的支持力度。有的出席人员指出,我国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建议加强对乡村文旅资源的挖掘整合,推动“农村+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建设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动“非遗+乡村旅游”发展,建立非遗展示馆、传习所;加强对乡村文旅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有的出席人员建议,推广各省开展“赛事旅游”成功经验,促进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赛事活动与旅游多元融合。
  有些出席人员指出,不少旅游景区经营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门票收入,难以保障基础设施的正常维护和管理经费。建议借鉴《黑神话:悟空》和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的经验,完善国家重点旅游景区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经营机制,引导地方政府组织开展以旅游景区、非遗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助力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的出席人员指出,一些景区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停车场、卫生间、自驾游营地等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建议提高文旅场所的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有关规定,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便利。有的出席人员建议,提升景区外语标识的“信、达、雅”水平,为不同饮食文化背景的游客提供标识清晰的餐饮服务。
  四、扩大消费需求,加强国际合作
  有的出席人员指出,我国劳动者休假时间不足,制约文旅消费和其他消费的需求增长。建议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倡导错峰旅游,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实行中小学春假。有的出席人员指出,很多大型博物馆在旅游旺季一票难求,多数博物馆闭馆早、不提供夜间游览,难以满足游客参观需求。建议从国家政策层面完善制度设计,支持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
  有些出席人员建议,深化与周边国家文旅交流合作,支持我国边境城市文旅事业建设发展;探索设立海外旅游推广办事处、海外旅游门店,构建全球旅游推广体系。
  五、强化法治保障,加大执法力度
  有的出席人员指出,目前我国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规定主要集中在政策性文件,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建议在文化产业促进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旅游法的制定修改中,对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作出相应规定。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地方应及时制定修改相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等,鼓励行业协会推进行业规范和标准建设。有的出席人员建议,优化文旅产业评价指标,除游客数量、经济收入等指标外,引入文化传播效果、游客满意度、社区参与度、生态与文化保护成效等多元标准。有的出席人员建议,持续开展文旅市场专项整治,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打击力度。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