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对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9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了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的报告,共有21人次发言。现根据会议发言情况,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主要意见整理如下。
  出席人员普遍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双碳”目标提出5年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大家充分肯定国务院的工作报告,积极评价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调研报告,认为分析问题实事求是,提出建议务实中肯,希望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处理。大家强调,要深刻认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保持定力,综合施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审议中,大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有些出席人员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数智化、电气化加速应用,能源需求仍将增长,降碳工作面临更大压力。建议统筹考虑发展趋势、潜力和困难,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对地方和行业实施方案的指导、督导和评估,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平稳有序落实。部分出席人员认为,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应深入分析研判各领域各行业节能潜力,以更有力举措降低单位产出能耗及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有的出席人员提出,立足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禀赋和消费结构,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持续提升煤炭等化石能源利用效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对取消风电、光伏发电的全额保障性收购、固定电价、政府补贴等政策的后续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妥善应对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内生动力下降等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出席人员建议,统一相关产业从生产到回收的全流程标准,专项治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
  二、健全碳市场机制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统筹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碳排放强度指标分配和评价考核制度,在全国碳市场中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完善绿电、绿证、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加强宏观引导,提升市场活力。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发挥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作用,完善绿色税制、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传统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绿色转型。有的出席人员认为,推进碳市场交易应立足国情实际、顺应国际形势,积极稳慎进行。
  三、加强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
  有的出席人员指出,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气象数据产品大幅增加,但存在体系不完整、质量不高等问题,不能完全满足气候气象预测需求。建议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加强对气候模型的系统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基础数据。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国际规则标准的制定修订,推动碳排放统计、核算及碳足迹等规则标准的衔接互认,助力我国绿色低碳产品更好参与国际竞争。有的出席人员认为,面对减排的国际压力,我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承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的同时,应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更加公平合理。
  四、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结合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工作,统筹推进“双碳”相关法律的立改废释,形成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更完备的法制保障。有的出席人员认为,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的评价制度主要针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对温室气体排放缺乏制度安排,建议研究增加相关内容。有的出席人员建议,修改可再生能源法,强化能源结构优化和碳减排的内容,更好适应“双碳”目标任务。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