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一站四联” 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在宿迁市宿城区的乡村田野间,农业农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正以全新姿态搭建起民意沟通与发展赋能的“连心桥”。近年来,宿城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农村人大代表阵地优势,探索构建“联系群众、联系代表、联系专家、联系企业”的“一站四联”工作体系,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注入坚实的人大力量。
畅通联系群众渠道
把“需求清单”变成“履职清单”
“自从这个联络站建立以来,我成了这里的常客,种葡萄前问选种品控,种下去学病虫害防治,丰收了找销路,真的太方便了!”陈集镇葡萄种植户王继承感慨道。

为加强与基层群众联系,区人大常委会依托黄河生态富民廊道建设,在核心区设置农业农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开设种植养殖、政策宣传、农文旅融合、社会化服务等工作窗口,在蔡集、王官集、埠子和耿车等农业重点镇,建立20个村级固定联络点+N个特色流动点,形成“1+20+N”三层架构。站点建设既坚持发挥扎根田间地头的传统优势,更注重延伸数字平台服务触角,主动将站点功能与“宿话说”、“五级人大代表协同履职活动室”等阵地相融合,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宣传惠农政策、收集社情民意,切实将“需求清单”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履职清单”。
2023年以来,联络站累计联系基层群众50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000余条,推动解决水利设施升级、道路修缮、农技指导等问题200余个,真正使站点建设更加“连民心”、“接地气”。
完善联系代表机制
让“制度载体”激发“内生动能”
“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联络站把我们涉农领域的代表聚到一起,遇到问题大家一起商量,办法比以前多太多了!”驻站点代表、金康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腾深有感触。
为使联络站真正成为人大代表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赋能站”,区人大常委会全面织密农业农村人大代表联系网,构建线上线下履职平台,将代表履职与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深度绑定,专门吸纳12名涵盖农业技术、农村政策、农产品销售等领域省、市、区、镇人大代表入驻联络站,联系20名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在联络站点轮流坐班。同时,结合“我是代表我先行”,深化“走转提强”专项行动,全面开展意见征求、调研走访、建议提交、履职评议的“四个一”主题活动,指导完善代表接待日和联系走访制度,将每月5日和20日设定为“集中活动日”,通过与基层群众全方位交流,切实缩短各类问题诉求的传递链条。
2025年初,10名驻站代表联合提出《关于发展冷链新质生产力 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议案》,被纳入区政府重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3个农产品冷链仓储中心,有效解决了葡萄、毛豆等生鲜农产品“保鲜难”问题。
搭建联系专家平台
用“科技活水”滋养“农业沃土”
“以前种草莓不知道怎么选种、控肥,站里请来的专家手把手教我们,还帮我们检测土壤,现在草莓的品相越来越好。”在省农科院专家讲解“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后,耿车镇种植户董磊满心感激。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联络站主动对接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组建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社会化服务等四大领域38名“首席专家库”,形成“专家团队+经营主体”的服务网络,常态化参与专项监督、田间辅导和技术解答,通过“每月一次专家坐诊+每季度一场专项培训”的模式,为农户提供精准技术支持。同时,加强远程诊断与数据共享,定期邀请农业专家通过视频连线、码上解答、网络联答等方式,及时回应基层群众关于农业产业发展遇到的疑难杂症。
近年来,专家累计开展各类农业技术服务指导110余次,培训农户6000余人次。此外,专家还积极参与宿城区绿色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起草工作等,切实让先进农技从“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
“链接”联系企业资源
将“资源优势”转为“发展优势”
“以前种什么、卖什么都是‘跟风走’,现在有了联络站提供的企业平台,我们能精准对接市场,再也不怕‘丰产不丰收’了。”埠子镇鑫蕊蔬菜专业合作社法人王恒笑着说。
为充分发挥联络站助力富民增收作用,积极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健全“乡村资源”、“农业产业”、“企业需求”多方匹配机制,搭建资源、需求、转化对接平台,主动对接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文旅企业,定期收集企业原材料供应、劳动力需求等信息,全面推动银企协同、产业联动、供需互通。

近年来,先后推动企业参加农产品展销会、企业供应链洽谈会等36场次,组织“企业进村采购”活动21场次,促成季高集团与牛角村合作打造“欢乐田园度假区”等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品牌。
从倾听群众呼声到凝聚代表智慧、从引入科技力量到“链接”企业资源,宿城区人大常委会始终以“一站四联”为抓手,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拓展农民增收新路径,实现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下一步,区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丰富活动载体、整合优质资源,不断为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汇聚更多人大力量。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