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产改赋能,唱响新时代“咱们工人有力量”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岭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5期  浏览字号:
  “公司聚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构建‘在岗+在线+研修+校企合作’培训体系,以‘培训+竞赛’提升职业素质。”6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会法执法检查组在浙江开展执法检查时,金华市亚虎工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修改工会法时,将“工会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明确写入法律。本次执法检查将“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发挥产业工人骨干作用情况”作为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执法检查组发现,各地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动员亿万职工建功立业、创新创造,工人阶级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更加凸显。
  以政策保障产改工作走深走实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具体改革举措。近年来,各地加强组织推进,完善协调机制,出台了一批管用“解渴”的政策措施,在改革中破难点、解痛点、疏堵点。
  为确保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地见效,上海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上海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政策指引》,部署开展产业工人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等七大重点行动,抓实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服务等关键环节。江苏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进一步健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组织开展首批高技能人才疗休养。河南将产改工作纳入国企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并列入省民营经济“十大行动”。
  结合实际探索创新,浙江作为全国唯一非公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省,深化落实国有企业联系非公企业产改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产业链“链式”产改、组建产改联盟,示范打造企业和职工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实现国有企业产改工作全覆盖,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覆盖面达80.2%。
  提高产业工人技术技能
  面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产业工人骨干作用。
  围绕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的目标,各地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和技能比武,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重庆构建国际级、全国级、市级、区县级竞赛体系,2022年以来成功举办各类竞赛超过1.6万场,参赛企业超过3万家,参赛职工超过1000万人。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各类重要赛事100余场,职工参与超千万人次。辽宁连续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畅通企业技能劳动者职业发展通道,共有技能人才574.6万人,高技能人才148.4万人,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分别为353人和125人。
  围绕改进工艺、提升技能、提高效率目标,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在各地陆续开展,充分激发职工创新创造热情。2024年,湖南300万名职工参与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实施合理化建议42.8万件、发明创造1.4万项,产生创新项目28.5万项,创造经济价值51.2亿元。
  进一步推动产改,各地还在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上作出了许多有益探索。云南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培育163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推行“政校企”合作、“双园驱动”等产教融合新模式,如西双版纳工匠学院突破传统职教边界,构建“政策引领—校企协同—竞赛驱动”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并大力推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拓宽产业工人发展渠道
  拓宽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空间,关系产业工人根本利益、关系调动产业工人生产积极性、关系促进产业工人全面发展。
  因地制宜完善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机制,黑龙江推行“新八级工”制度,支持企业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扩大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贯通领域至8个系列。陕西建立产改职工评价员队伍,聘请176名劳模、工匠、技术能手、技术骨干等优秀产业工人担任评价员。
  用好劳模工匠选树评优等激励措施,上海着力培育高技能人才,实施“上海工匠”培养选树千人计划,命名上海工匠888名。河南构建“1+1+N”工匠学院体系,培育大国工匠,持续壮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孵化创新项目4.85万个。浙江实施“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培训全国技术能手622名,培育浙江工匠2700名。
  对于各地产改取得的成果,执法检查组予以肯定,同时建议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立法,及时将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据了解,制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法已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