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绵阳:“三问”于民促民主 文明养犬有准绳
通讯员 周渝舜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维炜
随着养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拴犬绳、犬吠扰民、随处便溺、烈性犬伤人等情况也日益增多,给基层治理带来不少隐患。
回应群众关切期盼,《绵阳市养犬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绵阳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发挥“民意调查+专业论证”、点站深度融合等机制作用,让每一份民意都“掷地有声”、让所立之法充分体现人民意愿;近年来,又以推动条例落地落实为抓手,打出“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立法后评估”组合拳,务实推动养犬管理工作从良法向善治迈进。
选题问需于民,立项顺应民心。“城区可不可以养犬?”“养犬行为应不应该规范?”“遛狗要不要牵绳?”绵阳人大在征集立法项目建议时,群众对类似问题的讨论此起彼伏。
“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立法的方向。”在编制2021-2025年立法规划时,绵阳人大通过媒体征集建议200余条,其中反响强烈的养犬管理、城区停车管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选题均纳入规划。
人大代表来自各方面,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2021年,8名市人大代表提出近10件议案建议,呼吁尽快制定养犬管理条例。绵阳人大及时开展立法调研,采集的35.4万份有效问卷显示,88%的养犬人、90%的非养犬人支持立法。
“我们组建了由人大代表、法律专家、兽医从业者、社区工作者构成的‘智囊团’,对养犬管理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与风险点展开多轮论证。”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介绍,这种“民意调查+专业论证”的双轨机制,让立法既遵循科学规律,又贴合民生需求。
过程问计于民,法规汇聚民智。公众有序参与是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基础。在立法过程中,绵阳人大积极搭建倾听民意平台,让基层“小窗口”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大气象”。
“我们将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联络站与法治广场深度融合,市民通过联系点提出的‘合理处置被收容犬只’、‘限养大型犬’等‘金点子’都被写入法条”,涪城区城厢街道负责人自豪地说。据了解,立法过程中,绵阳市通过19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收集群众建议155条,采纳22条。这种“家门口的立法参与”,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民主就在身边,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实践。
为充分听取群众诉求,绵阳人大通过主动上门、电台直播、基层调研等方式,认真收集利益相关群体意见,并召开座谈会、走访社区和居民小区,综合平衡各方权益,对草案进行针对性修改,让群众在法规制定中感受公平正义。
“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我们不断拓展其参与立法的深度广度。”市人大法制委负责人介绍,每次常委会会议都邀请约10名人大代表列席,参与法规讨论;建立法治专业代表小组,每件草案均征求相关代表意见;坚持邀请代表参加立法调研、座谈、论证、听证、评估等活动,充分吸纳其意见建议。
成果问效于民,实施惠及人民。“条例实施后,犬吠扰民少多了,出门遛狗都牵上绳了!”立法好不好,群众说了算!绵阳人大探索建立“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立法后评估”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努力使法规能落实、见实效。
“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联动监督,同步检查、同步审议、同步反馈。”市人大监察司法委负责人介绍,2024年,组织9个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同步执法检查,将12345热线反映集中的“犬吠扰民”、“遛犬不牵绳”等问题列为重点,深入47个社区走访,对公园、广场等重点区域暗访,形成执法检查报告及127个问题清单交办市政府。同年10月,对整改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结果向市委报告并纳入绩效考核,确保监督“长牙带电”。
同年6月,绵阳人大首次就养犬管理开展专题询问。会前通过媒体公开征集问题线索8个。会上,6名常委会委员围绕执法难点、长效机制等问题发问,市公安局、市住建委等部门负责人现场应询。会后,梳理形成审议意见全程督办,推动查处违法养犬267起,查获禁养犬23只。
之后,绵阳人大又创新采取自行评估与委托西科大法学院、社调队等第三方评估相结合方式开展立法后评估,探索评估与人大监督、调研融合的路径。评估显示,7159名受访者中对条例实施效果表示满意的占70.6%,一般的占23.6%,不满意的占5.8%。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要把法真正立在百姓的心坎上。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绵阳市人大常委会紧扣本土特色与地方发展需求,坚持“小切口”、“接地气”、“重实效”立法,制定了一批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体现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规,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民生改善,是写在百姓笑脸上的幸福答案。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