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海南州:打造更多具有高原特色、民族特点的立法精品
通讯员 徐瑞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李小健
盛夏的海南藏族自治州,绿草如茵、碧水潺潺。在黄河上游广袤的草原深处,法治的光芒如晨曦穿透云层,为这片土地带来勃勃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州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立足省情定位和地方特色,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立法工作步伐,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法治筑基,从制度破冰到体系成型。州人大常委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于2020年修订通过海南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条例对自治州发展定位、权力义务、政策导向等核心内容进行深度重构与系统升级。以此为重要基石,海南州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构建起了一套涵盖城乡发展、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多个关键领域的法规体系,为海南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时间的车轮驶入2024年,立法法再次修改后,州人大常委会总结立法实践经验,制定出台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为立法工作提供了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指引。
法治赋能,让绿水青山永续流淌。海南州地处三江源、青海湖、黄河流域三大重点生态圈,黄河蜿蜒贯穿全境,生态地位尤为重要。州人大常委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的殷切嘱托,将保护生态环境与污染防治作为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2023年,制定出台海南藏族自治州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管理条例。条例实施一年多来,不可降解塑料袋使用量下降35%,一次性塑料餐具使用量下降65%,农田残膜回收率达94%以上。如今,“禁塑”在海南州的城镇乡村已成为新风尚,守护着青海湖的纯净澄澈与草原的盎然生机。守护海南州的绿水青山是一场持久战。州人大常委会还修订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城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进一步提升城镇的整体生态品质。同时,正在抓紧制定水库库区管理条例、黑藏羊保护条例等法规,以法治方式为生态保护划定红线,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法治聚力,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青海湖畔、黄河岸边,一曲曲悠扬的“藏族拉伊”唱不尽民族团结的深情,一幅幅绚丽的藏族刺绣绘不完共同繁荣的愿景。如何让这份情谊更深?州人大常委会于2016年制定出台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这部承载着各族群众共同心愿的法规,自颁布实施以来结出累累硕果:2017年,海南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2022年,州属五县全部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在全国涉藏地区中脱颖而出,走在了前列。随着时代的发展,法治创新在海南州持续深化推进。2025年修订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推动传统藏语言文字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使藏语言文字焕发出新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凝心聚力。
法治引领,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在州委领导下,着眼长远发展,州人大常委会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出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条例,正在加紧制定清洁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快递市场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法规。特别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条例备受瞩目。自海南州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来,围绕“江河源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支撑、生态保护与治理提升、生态农牧业绿色发展、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生态文化旅游惠民等五大行动。制定该条例,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地方立法权不仅是一项权力,更是一种责任。”海南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建宏表示,州人大常委会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打造更多具有高原特色、民族特点的立法精品,为现代化新海南州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从守护一江清水、保护一片草原,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回应群众家门口的烦心事,到共绘现代化宏伟蓝图,海南州的立法实践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这片土地。当法治的阳光洒满雪域高原,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画卷,正在“泛共和盆地”徐徐展开。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