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唐利军:服务“围着百姓转”

唐利军为当地农户免费发放兽药并讲解兽药的使用方法。

唐利军(左)指导村集体发展脱温鸡产业,助力增收。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 唐利军
敲开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唐利军的办公室门,办公桌上摊开的土壤报告以及侧旁整齐摆放的饲料样本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背后的书架上塞满了动物医学、畜牧养殖、食品科学与安全等领域的专业书籍,缝隙里夹着的调研笔记便签,记录着养殖数据、农户反馈及产业发展思考……他的故事,始于乡村困境,成长于实践沃土,如今正将专业力量融入服务民生、守护公益的新征程。
扎根:从“菜鸟大学生”到“鸡司令”
“小时候家里穷,全靠母亲养几头猪交学费。有一年,猪突然病死了,学费瞬间没了着落……”这段童年经历,在唐利军心里悄然种下了成为兽医的种子:“我要成为一名兽医,不让农户因牲畜死亡陷入困顿。”2016年高考,唐利军毅然选择了江苏农林大学兽医专业(现动物医学)。
大学毕业后,唐利军关注到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基层养殖技术亟待提升。“专业技术不能只停留在书本里,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他怀揣热忱,离开家乡江苏,来到四川农村。
然而,初出茅庐的他遭遇诸多挫折。因经验不足,他给病鸡用药时未考虑水质差异导致剂量失误,给鸡肌肉注射时不慎刺入胸腔,导致几十只鸡死亡,被当地老兽医称为“菜鸟大学生”。但他没有气馁,“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唐利军脱下大学生的“长衫”,到一线锻炼。
他跟着民营养殖场饲养员从扫鸡粪、喂鸡、打疫苗学起,把养殖场当作课堂,把农户当老师,每天观察鸡的习性、摸索用药剂量、练习打针手法。一年多后,他的技术日渐成熟,能精准判断病症、制订养殖方案;两年内,他从“菜鸟”成长为“鸡司令”,被聘为大型养殖企业技术总监,主管宜宾市区域内所有乌骨鸡养殖场的技术管理。
2015年,为了把技术带到更广阔的基层,唐利军报考了大英县农业农村局,从年薪可观的企业高管重回基层技术员。他说:“能让更多农户靠养殖增收,比挣多少钱都值。”
到任后,唐利军力推乌骨鸡养殖产业,手把手教农户技术。2017年禽流感突袭,乌骨鸡销路阻断,他白天跑市场找买家,深夜亲自开货车帮客商运鸡,凌晨一点多才能疲惫返程。“那段时间嘴角全是泡,但产业倒了,农户的信任就没了。”靠着这股韧劲,大英乌骨鸡产业逐步走上正轨。
2018年,唐利军担任大英县畜牧站站长,面临养殖场升级项目推进受阻的难题。传统招投标模式下,建设过程烦琐、成本高、质量难保证,还易引发环保问题。唐利军大胆推行“业主自建、定标验收、达标补助”模式,虽面临诸多质疑,但他坚信自己的判断,积极沟通解释并提供技术指导,最终推动全县300多家养殖场成功转型,实现了养殖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2021年,唐利军当选中国科协“十大”代表,2023年被推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提出的“加快中兽医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等建议被农业农村部列为重点督办建议,推动了《中兽医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这一国家标准出台。
深耕:从一线实践到职教讲台
在基层工作中,唐利军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遂宁作为农业大市,没有专门的农科院和农业院校,产业发展就像无源之水。”这份焦虑驱动他赴远方求学。
几经思考,他选择了远在新疆阿拉尔市的塔里木大学,这所由兵团创建、扎根边疆的学府在干旱区农业生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等方面有着深厚的研究积淀。他说:“胡杨精神与‘田间当课堂’的理念深深打动我,学农的就该把知识种在地里。”
唐利军以总分第二、专业课145分(满分150)的优异成绩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在塔里木大学的系统学习中,他不仅深入钻研了干旱区农业生态、动物遗传育种等前沿知识,更将中兽医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力求将最先进的农业科技与多年的基层实践相融合。
2024年,带着塔里木淬炼的胡杨精神和对遂宁农业未来的深切期许,唐利军调任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技术学院负责人,他的首要使命异常明确:申办农业专业。面对资源匮乏、经验不足的挑战,他没有丝毫退缩,像当年推广乌骨鸡产业一样,四处奔走,整合各方资源。经过不懈努力,今年9月,凝聚着他心血与期盼的农业专业迎来了首批新生,填补了遂宁市高等农业教育的空白。
他大刀阔斧推进产教融合:与多家本土龙头企业共建订单班,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教实操,师生下生产线练技能;企业捐赠设备在校内搭建起高度仿真的生产场景,模拟食品加工线和标准化养殖单元,让学生“上学即上岗”;打通实习就业一体化通道,学生毕业即可定向就业,今年毕业的50余名食品专业学生已全部进入合作企业实习。“这不是简单解决就业,更是为当地食品产业智能化转型储备高质量技术骨干。”唐利军对未来充满期许。
联动:从专业视角到公益守护
当选为人大代表后,唐利军的履职目光也从农业延伸到更广阔的民生领域。网络上曝光的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等问题,让他痛心疾首:“违法成本太低,就守不住底线。”“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学院教学中,他将食品安全控制设为核心课程,并就食品安全问题加强与检察机关的联系。
在采访中,唐利军告诉记者,他特别注意到遂宁市检察机关办理的公益诉讼案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如射洪市检察院办理的储某某销售含有“西布曲明”非法添加物质的减肥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成功追索惩罚性赔偿,大幅提升违法成本;蓬溪县检察院运用“代表议案+检察建议”模式,督促相关部门完善“蓬溪仙桃”地理标志保护体系,并通过府检联动,带动近千万资金投入产业链升级,守护了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安全和产业健康发展。
“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检察公益诉讼在维护食品安全、保护知识产权上的独特价值,为民司法守护公益的职能作用有力发挥、效果突出。”唐利军说,每年两会召开期间,他都会积极参与检察机关组织的代表视察、座谈活动,认真听取检察工作报告。
凭借自身在专业领域的深度理解和教育阵地的优势,唐利军认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等环节的技术难点,是应用型院校与检察机关深化合作的契机。于是,他积极推动学院与遂宁市检察院建立“院检共护食品安全”联动机制,提出加强“检校合作”,共建快速检测联合实验室,组建公益诉讼专家智库,让学生参与一线质量控制。“检校合作模式既能提升公益诉讼办案水平,又能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技术人才,实现双赢多赢。”唐利军坦言。
谈及履职信念,唐利军目光坚定,“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我的根在乡村泥土里,在专业技术里,更在对百姓福祉的牵挂里。我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技术造福于民,守护好千家万户的餐桌安全与绿水青山”。
采访结束,唐利军匆匆赶往实验室,查看新采集的饲料样本检测数据,这些数据关乎农户养殖效益和畜禽产品质量。“服务要围着百姓转”——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位从苏北乡村中成长起来的人大代表,用专业、实干与情怀,在遂州大地上书写着守护民生福祉的新篇章。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